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8:10
| 只看该作者
《无题更胜有题》
灯灯
——读张小美新作“无题”
我几乎是一眼就喜欢上了张小美的《无题》,当它在一个冬日的清晨被我看到,我忍不住内心的欢喜,我几乎私心的认为,《无题》是小美近段时间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作之一。
它平白,但在平白中有奇崛,它熟识,但在熟识中有意外。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个专注而执着注视内心风景的小美,突然抬起头来,就多了一份直面生活的勇气。
在《无题》中,始终流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和意志,首段的三个“为了”写得绝决而彻底,让人心惊又黯然:“为了将我抹去/雪下得更大/为了永远不再开口说话/我写下更多的诗/为了一株腊梅/冬天更寒冷”在这里,因是果,果其实也因,雪为什么要大呢?因为要将“我”抹去,而“我”为什么会“抹去”呢,是因为“雪”下大了,倒装句所呈现的,是个体在强大的现实境遇里那份无助,凄凉。如果我们读到这里,已经感觉到了生命的沉重,其实还远远不够,小美这时又写到:“我虚构了温暖的皮肤,热血/我虚构了我的一生”试想一个人要在虚构里,才有温暖的皮肤和热血,一个人要在虚构里,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一生,这是什么样的人生?顾城说过:花朵停止的地方,芬芳继续前进。在小美的诗里,所有的存在都是为了不存在,而所有不存在,都是为了更好的存在。这种看似有些绕的表达,无疑,给在麻木生活中的人们,当头一棒。一个把绝望写得如此不动声色的人,恐怕只有小美了,批判的力量达到了极致,像冬夜的冰,有闪烁的寒光。
如果这首诗只停留在“绝望”的层面,固然也称上不好诗。正常生活困境中的苦闷感,总会默默消化着一切。当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就会多一份坦然,多一份从容:“ 总得有人代我活着/ 从故乡到他乡/我以为我深深地/理解了一只空地上觅食的麻雀/它不停点头/像承认了什么”一只麻雀也是千千万万只麻雀,更是为了生存而奔波的现代人的缩影,这里的小美其实是“不以为”,“不理解”,“不点头”,“不承认”的小美,她是对困苦境遇持否认态度的现代女子,真正的她已经脱离生活现场,离开了叙述本身,她深知个体在现实中的渺小,但是她在心里,可以,并敢于对生活说:“不!”
我敬佩《无题》所散发的批判的勇气,和它弥漫的悲悯的气息。整首诗似在无声处听惊雷,朴实,娓婉,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让我相信,一首好诗,它应该,也能够具备的力量。
《无题》
为了将我抹去
雪下得更大,
为了永远不再开口说话
我写下更多的诗
为了一株腊梅
冬天更寒冷
我虚构了温暖的皮肤,热血
我虚构了我的一生
总得有人代我活着
从故乡到他乡
我以为我深深地
理解了一只空地上觅食的麻雀
它不停点头
像承认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