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古代诗歌的一些零散资料(百度版)

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2-2-29 09:48 编辑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也可平、仄换韵,也可平韵押到底、如柏梁体。
古代宋词的固定的格式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 “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 “看”、“念”、“叹”、“标”、“料”、“想”、“怅”、“恨”、 “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谢落花mama!真是我该好好学的好老师啊!
谢落花mama!真是我该好好学的好老师啊!
秦朝2010 发表于 2011-9-17 13:12
也木有明白
落花mama? 跟初来学滴?
何为叶韵
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叶韵又称叶音。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方便会感到不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晋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读之例,而南宋吴棫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大成。这种改字一般是主观的,像《诗经&8226;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谷”、“空”,大为人所诟病。这种叶音法,跟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
    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现代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而构拟出古音,这才是科学的方法。不过,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分合的,如“下”叶音“户”,此二字在上古确实都在匣纽鱼韵。
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2-2-29 10:07 编辑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隔句押韵,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所谓“柏梁台体”,必须有几个特点:   
一、最初只有七言,没有五言。   
二、最初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三、可以有重韵。   
四、逐句入韵。   
五、前后句意不相属。   
六、不拘句数。

分类
(一)帝王宴歌类   
(二)文人联句类   
(三)回文变体类   
(四)仄韵变体类(此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柏梁体)。

前两类各举几例如下:   
帝王宴歌类   
1、著名的汉武帝时的柏梁诗,据南濠诗话,汉《柏梁台诗》,武帝与群臣各咏其职为句,同出一韵,句仅二十有六,而韵之重复者十有四:
柏梁诗  汉• 刘彻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
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
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齿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2、梁武帝萧衍清暑殿效柏梁体    
居中负扆寄缨绂,(梁武帝) 
言惭辐凑政无术,(新安太守任昉) 
至德无恨愧违弼,(侍中徐勉) 
燮赞京河岂微物,(丹阳丞刘泛) 
窃侍两宫惭枢密,(黄门侍郎柳憕) 
清通简要臣岂汨,(吏部郎中谢览) 
出入帷扆滥荣秩。(侍中张卷) 
复道龙楼歌楙实,(太子中庶子王峻) 
空班独坐惭羊质,(御史中丞陆果) 
嗣以书记臣敢匹,(右军主簿陆倕) 
谬参和鼎讲画一,(司徒主簿刘洽) 
鼎味参和臣多匮。(司徒左西属江葺)    

3、唐中宗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 
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 
礼乐铨管效涓埃。(郑愔) 
陈师振旅清九垓,(赵彦昭) 
欣承顾问侍天杯。(李适) 
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 
黄缣青简奉康哉。(卢藏用) 
鲰生侍从忝王枚,(李乂) 
右掖司言实不才。(马怀素) 
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 
帝歌难续仰昭回。(宋之问) 
微臣捧日变寒灰,(陆景初)
远惭班左愧游陪。(上官婕妤)

唐中宗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柏梁体联句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
当熊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铨筦恩可忘。(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明悉猎)

文人联句类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陆机《燕歌行晋》:   
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远游恒苦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    
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双鸣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泪不晞。    
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    

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蛟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杜甫这首诗不仅完全为平声韵,且句句入韵,平声一韵到底;其中,船、眠、天、前等皆用重韵;所写饮中八仙,各自独立,互不相干,是古今柏梁体中的绝品。

参考资料:
        柏梁诗是一种句句用韵的特殊的七言诗体,又称为“柏梁体”或“柏梁台体”。
  柏梁诗最早出现于汉朝。相传西汉元鼎二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大兴土木筑柏梁台,上面的建筑全以香柏为梁,故以此为台名。西汉元封三年(前一○八年)柏梁台落成,汉武帝在柏梁台上设宴摆酒宴请臣子,但是要求与会臣子必须“能七言始得上坐”。当时连同汉武帝在内,一共二十六人,人各一句,句句押韵,于是凑成一首二十六句的联句,诗歌史上称之为“柏梁台联句”,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从形式上看,柏梁体是联句诗的一种,也可以看作是辘轳体联句的特殊形式。宋代一佚名作者在其《诗谈》中说:“凡联句,两句四句。亦有对一句出一句者,谓之辘轳体焉”,但是柏梁体因为有着自己的具体规定,所受约束较多,与常见的辘轳体联句却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在诗歌发展史上,柏梁体的内涵发生了三大转变,分别是在:场合、内容、句意承接三个方面的变化。
      最初的柏梁体诗是朝廷宴会时皇帝与宗室群臣一起作的七言联句诗,人各一句,且内容多述自己职分,前后句意不相属;而后世出现的柏梁体诗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吟诗联句的一种文字游戏,一人一句,内容丰富多样,前后句意多相承相接。
  古今柏梁体诗有四大共同特点:一只有七言诗,没有五言诗;二都是押平声韵(偶有仄韵变格),且一韵到底;三都是句句入韵;四有重韵。
  柏梁诗在祖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诗体演变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柏梁体诗在诗歌史中意义有三:
  一是多人共同创作一首诗,开创了诗歌联句的先河,联句作为诗歌唱和的一种特殊方式,柏梁体属首创。晚唐皮日休《杂体诗序》在追述汉武帝君臣柏梁台赋的传说后写道:”由是联句兴焉”,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柏梁诗定确为联句之始。
  二是柏梁诗可以看作是七言诗形成的标志,在诗体演变过程中的有着划时代意义。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写道:”逮至汉武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皮日休《松陵集序》指出:”盖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汉氏方以五言七言为之,其句亦出于周诗。五言者,李陵曰“携手上河梁”是也。七言者,汉武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是也。”就是说皮日休也把相传出于汉武帝时的柏梁诗视为七言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是柏梁台赋诗的传说是经常出现在后人的篇什中的重要素材,刘勰说过:“孝武爱文,柏梁列韵”。柏梁台赋诗的传说也衍生出许多的文学术语和典故,例如后世把君臣和诗联句称为“柏梁歌”,把君臣共宴称为“柏梁杯”,如许敬宗的“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卢照邻的“朝参五城柳,夕宴柏梁杯”等,应用繁多,不胜枚举。

#    #   #
     柏梁体本来全称作“柏梁台体”。传到后世为才渐渐被称作“柏梁体”。
  柏梁台是在汉元鼎二年建造的,因为以香柏之木为横梁而得名,后来居太初年间为天火所毁。
  柏梁体的古体诗,其实就是每句压韵的七古。这名字得来是有个典故的。
  汉元封三年,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内的柏梁台与群臣赋七言诗,每人一句,句句押平声韵。
  于是,后世模仿此体而作的诗,便被成做“柏梁体”。
  其实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比如曹丕的“燕歌行”。那时候并没有隔句用韵的规矩。
  只是过了唐代以后,古风的格局越发松散,无论用韵排句都大不如以前讲究,反而一句一韵的成了异类。
有时间到这多学习!谢落花m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