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随笔《三国之随想:曹操、刘备、孙权之死(初稿)》

作者:林翔宇

一、曹操之死
1、《三国演义(嘉靖本)》中“曹操之死”的文字描述
    次日,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急召夏侯惇商议。惇至殿门前,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立在阴云之中。惇大惊昏倒,左右扶出,自此得病。操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曹洪等顿首曰:“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
2、随想与评论
     曹操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名声,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永远是“白脸奸相”的“大奸臣”和“大坏蛋”,在历史和民间似乎早已经成盖棺定论。从三国演义写其死的状况来看,把曹操从敬畏的历史神坛请了下来,也从“奸雄”过度到“凡人”的大还原,表达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面目和真性情,什么魏王加九锡的繁华奢侈,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什么阴险狡诈的诡计伎俩,此时此刻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面对谁也不可能逃避的“死”之大命题面前,英雄和非常人,大家真的是平等的!
    曹操也有和大多数平常人一样子的七情六欲,一样子的父子夫妻之间的小“儿女情长”,舍弃了其“神霸有气”,也规避了其“韵事与文心”,着重突出曹操的“俗”(可能是“恶”俗“)之一面,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看其行动言语为例,也会絮絮叨叨地“分赐”诸侍妾名香,劝“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得钱自给”,后设计“疑冢七十二”,俨然是一家之主(丈夫)在临死之前分家产、嘱后事、安坟茔一个样子。让许多阅读者在读书时刹那间拉近与“曹操”之间心灵的巨大鸿沟,似乎遥远空间可以触手可及,那么亲近那么接近,仿佛就在你我眼前发生的事情,正在上演的家常。就象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位将要逝世长者在死前的“平常”行为,还谈什么崇高作为。最后曹操也会“长叹一声,泪如雨下”,笔者认为,写曹操的死,关键写其“心”,平常心。也就是一个人,一个平常平凡平庸的活生生的人,弥足珍贵,亦难能可贵也。
二、刘备之死
1、《三国演义(嘉靖本)》中“刘备之死”的文字描述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殂。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2、随想与评论
    文字多多,笔触俨俨,数量和质量以及细节等方面,对刘备之死的描述可谓不遗余力。“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众位看,“先主扯定大哭”、“言讫,泪流满面”、“先主泣曰”以及孔明为首的“卿等众官”的“泣”,似乎整个逝世前的过程,真是“满纸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刘备从“一穷二白”的一无所有,到假冒“当朝皇叔”之尊,达“灭曹贼,扶汉室”之宏志,三顾茅庐遇诸葛等等,此种种,各种策略均以一“哭”贯之,备之特长为“脸皮厚”,可谓“哭”的惟妙惟肖,“哭”的恰到好处,“哭”的能“转败为胜”。其实,刘备“哭”的目的是“得人心”,三分天下,他没有得到曹操的“天时”,也没有孙权的“地利”,只有去争夺争取最最重要的“人心向背”了。
    看其死之情况,主要是临终托孤,用的是“术”,政治权术,连到死也要使用“哭”之制胜法宝,玩帝王统御臣下之心术,可谓“死了都要权”,嘱咐其三子认孔明“以父事”,窃以为:是没有办法之办法,哭的众子的无能透顶,拜的孔明的治国才能,要的是儿子的江山社稷。刘备为儿子的继续做皇位,委曲求全,降低“人格”,也是“礼贤下士”、“苦口婆心”,反正用了“以退为进”之诀窍,还是再收买众“人心”。
三、孙权之死
1、《三国演义(嘉靖本)》中“孙权之死”的文字描述
    太元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权因此受惊成病。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
2、随想与评论
    地利不利,乃是“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此是隐射天险“长江”之自然屏障已发怒,可能是台风所造成的,江不平静。心也不能平静,在古人,最讲究天人合一,是上苍天命的指示和明示,非人力所能制止的,故“权因此受惊成病”,再“病势沉重”,最后至“薨”。下面说二个典故故事: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注:《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公正反映了孙权当为“人杰”之大丈夫本色,有雄吞万里之豪气,但最终只能称帝于一隅,以“守”为主要战略。其死的情形,三国演义只寥寥数字以打发之,乃憾事,也说明三国之作者褒刘抑曹贬孙,“嘱以后事。嘱讫而薨。”抑或是不好评论之意思,竟然数笔带过。孙权是“黑不如曹操,厚不如刘备”,只能“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死之简单,故笔者也就简单之简单,简单之评论了。
备注:参考书籍:《三国演义(嘉靖本)》
风云会,交会得天下英豪。
日月明,读明白世上奇书。
用历史的眼光叙事说人是正史之风气,作者深知此道,一一道来,很有见的,欣赏学习.
您过奖了
风云会,交会得天下英豪。
日月明,读明白世上奇书。
顶起来再看
拜读!
君子之交淡如水,天涯何处不相逢!
某银还木来发表意见,脱光之后貌似对考据失去兴趣鸟
顶起来!
散文板近来有些荒了,大家加油啊
顶起来!
散文板近来有些荒了,大家加油啊
我亦逍遥 发表于 2011-5-20 15:35
某银凑不要加油鸟,赶紧来添水凑中,已经很久木看过某银哩东东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