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对 联 知 识 述 略

一、对联的定义与特征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联语”、“联句”。对联,顾名思义,它既对又联,是由双行汉字组成的、句子对偶、意思相联,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种类;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语言简练、蕴意深邃、意境幽美、声律谐调、韵味丰盈、趣味浓郁、格律严谨,是一种适应性强、覆盖面广,书载、口传、音播、墙贴、门挂咸宜,遍布于祖国大地、环球广宇、人文社会、自然景观,为我国广大民群众、海外华侨、仰慕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它是中华之国粹、民族之瑰宝、艺苑之奇葩,是一颗光芒四射、鲜艳夺目的璀璨明珠,具有无比的魅力和生命力,并将沿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对联的种类较多,按应用范围划分,有春联、节日联、门联、婚联、寿联、挽联、贺赠联、名胜联、山水联、行业联等;按文学功能划分,有叙事说理联、怀旧吊古联、写景壮物联、骋怀抒情联、哲理格言联、装饰布景联、抨击讽刺联、奇技妙趣联等;按字数多少划分,有短联(7言以下),长联(字数多少尚无定论,上下联一般在90字以上,多处断句),多句联(字数在长、短联之间);按创作方法划分,有撰联(1人或集体合创),征联(用组织或个人名义,以上联征下联或以下联征上联),改联(改原联字句、结构而成新联),仿联(仿照别人字词、技法、格调所创之联),摘句联(从诗词中摘句成联),集句联(从诗词中集句成联)等。
对联有以下主要特证:○1字句对偶,既对又联;○2字词精炼,言简意赅;○3长短咸宜,内涵丰富;○4可书能刻,适贴宜挂;○5庄谐褒贬,声情并茂;○6巧妙幽默,趣味浓郁;○7雅俗兼容,全民共赏;○8门类繁多,功用广阔;○9对立统一,合二为一;○10易于传播,经久不衰。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历史悠久,它滥觞于中国诗歌对偶句形成的时期。 中国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具有对偶的雏型。春秋时期,《诗经》中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对偶句式,多不胜数。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盛行于世,其修辞手法趋向于骈骊体化,追求整齐、对偶、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及对偶规律的探索总结,对唐代律诗和对联的产生、发展、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联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一种独立文学体裁,应追溯到先秦民间过春节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风俗。所谓“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刻有“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用于驱鬼避邪的悬挂物。后来演化为贴门神,又进而写两句对偶的诗句,叫“楹贴”,这便是春联的雏形。最早的一副春联,在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载:蜀主孟昶命学士题桃符词,孟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被人们认定的首副春联。至此以后,春联、寿联、挽联等被逐渐推广运用。到了宋代,对联已蔚然成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为热中对联文化,并极力推行,加上有解缙等一批善联者,致使对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又有耽迷对联的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主编纪昀这样的属对大师,从而把对联文化推向又一个新的高潮。明清之后,对联在民间继续流传,过年贴春联、结婚送喜联、生辰赠寿联、奔丧挂挽联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到了当今,对联与诗词一样,受到人们的普遍热爱,创作者、欣赏者无计其数,加上“楹联之乡”等多种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对联艺苑已在中华大地上绽放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花朵。
三、对联的格律与忌避
中国楹联学会制定、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予对联的格律等作了规范,其基本规则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现就个人学习后的理解,分述如下:
(一)字句对等。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组成,上下联不仅总字数相等,句数和每句的字数亦相等,单句联字数相等自不必多说,双句联、多句联的句数、字数及其句中对应语句的字数亦须相等。
单句联例:春联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双句联例:彭雪枫《贺李广悦儿子结婚》
树国树人,长期抗战;
宜家宜室,并蒂腾欢。
多句联例:(清)李渔《贺张半奄夫妇中秋双寿》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亦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二)词性对品。品即类。一副对联,要求上联、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类别属性相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叹词等上下对应处亦相同。
例:郭沫若《广州白云山听涛亭》
旭日朝霞红雨乱;
天风海水白云闲。
“旭日、朝霞、红雨”三个名词与“天风、海水、白云”三个名词相对,“乱”、“闲”为两个形容词相对。
例2:董必武《河北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
作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山河。
动词“爆”对“作”,“生有”对“死留”;名词“革命火花”对“献身金鉴”,“光芒”对“正气”,“日月”对“山河”;动词“照”与形容词“壮”亦可相对。
(三)结构对应。上联、下联对应词语的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词语构成、词义配搭要合乎规律,句型要相一致。即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等要上下相一致;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亦须主谓宾结构与之相对。
例1:李大钊《赠杨子惠》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铁肩”、“道义”偏正结构名词,与“妙手”、“文章”偏正结构的名词相对,动词“担”与动词“著”相对;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
例2:谭嗣同《自题》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为人”、“树起脊梁铁”与“把卷”、“撑开眼海银”双动宾结构相对,句法相同。上下联收尾字:“铁”显示坚强,“银”显示光明。以两种金属作比喻,真乃难得佳对。
(四)节律对拍。对联与诗词、歌曲一样,讲节奏、节拍,以使人产生快感、美感和音乐感。节律对拍要求上联、下联语流节奏、节拍相同,可按单字而节、二字而节(节奏点在偶字),也可按照语意三字以上而节,其节奏点在最后一个字。四言联为二二句式,亦可一三或三一句式,五言二三或三二句式,亦可一四或四一句式,七言多为四三句式。
例1:孙中山《广东中山翠亨村故居》
一椽所得;
五桂安居。
二二句式,节奏点在上下联偶字位。
例2:爱新觉罗•弘历《北京孔庙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上下联第1句为二二句式,节奏点在偶字位,第2句节奏点在“与”与“继”、“神”与“武”、“合”与“作”、“德”与“师”字位(即上下联第2句的1、7、8、10字)。
(五)平仄对立。一副对联应声调和谐,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富于音乐感。因此,每句节奏点上的上下联对应字,须按旧或新四声的声调,使之平仄相反、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相间,以相反、交替、相间达到和谐和对立统一的要求。句脚字,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所谓平仄,旧四声的平声(含阴平、阳平)为平(下例以“—”作标示),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以“|”作标示);新(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例1:宋教仁《赠冯心侠》
白眼观天下;
||— —|
丹心报国家。
— —||—
例2:林则徐《赠潘锡恩》
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
—||——  ||——  ||——||
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
|——||   |— ||          | —  —|—  —
上下联各3句,每句皆是平仄交替、相间,每句上联节奏点偶字及句脚字,与下联对应字平仄相反、对立。整联读声朗朗上口,声调和谐,节奏明快,具有音乐美。此联非节奏点上的字(如每句的第1字),平仄皆可不论。
因此,在以两字为节奏点的情况下,平仄的基本格式为:
三言联:○——|;○||—。
四言联:○——○||;○||○——。
五言联:○—— —||;○|||— —。
或:○||○——|;○——○||—。
六言联:○||○——○||;○——○||○——。
七言联:○——○||○——|;○||○——○||—。
或:○||○—— —||;○——○|||— —。
注:圆圈“〇”代表可平亦可仄。
在现实生活中,由3字以上组成的固定词组常见,对此应以其末字为节奏点,使平仄相反、对立。例如(新声)“三个代表”(“表”系节奏点),可以同“四项原则”
                         —|||                          ||— —
(“则”系节奏点)相对。这说明《联律通则》对声调要求具有灵活性,使之严而不死,宽而有度。
(六)形对意联。对联必须符合逻辑同一律的要求,上下联不仅形式要对偶对举,内容必定要相关相联,做到上下连贯、相通、呼应,所言事、理、情、意,其内容要统一于主题。所谓对联,就是既对又联,形式和内容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至于相关内容的表达方式,则可多种多样,以构成并列表达、正反表达、连贯表达、递进表达、因果表达等逻辑关系。
例1:(清)汪炳璈《贵阳甲秀楼涵碧亭》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此联属并列关系联,它通过对水从瑰丽的玉环(桥孔)中流出,人在幽香的青莲瓣(亭畔)里行走的并行描绘,把一幅千古名楼、桥亭的壮丽、生动画面展现在游人的眼前。
例2:徐特立《赠王汉秋》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此属正反关系联。它通过告诫人们无论读书、做事都要有所选择;对家国有益的书要经常阅读(正面肯定),对身心有害的事不去做(负面反对),此联言简意赅,意理明白。
例3:兰州河神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此属起承关系联。它依时间先后、经历起承,对沧海之浪、黄河之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画面作了一气呵成、上下连贯的描写,使人对海、河留下深刻的印象。联中的“沧” 借音为“苍”,与“黄”色成对。
例4:章乃器《挽鲁迅》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
此属递进关系联。上联歌颂鲁迅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品行;下联进一步颂扬鲁迅死前仍矢志如初、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递进联的特点是,在上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表达,层层深入,使之更其完满。此联虽平仄失替,但意义尤佳。
例5:黄兴《庆祝武昌起义一周年》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此属因果关系联。上联以辛亥革命经过17次起义获得成功为因,以推翻帝王统治,从而建立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为果,用追昔抚今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歌颂武昌起义的丰功伟绩。联中出现两个不规则的“年”字,属不以词害义之作。第二长句的节奏点为“神”、“史”2字。
此外,还有选择关系、假设关系等构成的对联,不再例述。
对联之忌避。对联最讲内容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以给人们提供艺术审美之享受。因此,应竭力忌避瑕疵的出现。撰联所应忌避的问题,主要有如下10条:
(一)上下合掌。即上下联虽字句不同但意义相同、相近,将逻辑同一关系的词语列在对偶位置。如将“神州”与“华夏”相对,虽字面相异,但都是“中国”的同意词。“合掌” 是对联之大忌。
(二)失规重字。即上下联不允许1至几个相同字在不规则的位置上出现。以五言联为例:||○一—|;—○一||—。同字处于“〇”的不规则位置上属违规,以此类推。但“之、乎、也、而、以”等虚之允许在对联中的上下同位重复。
(三)同声收尾。对联的收尾字,除个别联例上平下仄外,绝大多数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上下联皆收于仄声或平声则是不允许的。
(四)三仄三平。对联上下联的最后3个字,同律诗的要求一样,要尽量避免上为三仄尾,严忌下为三平脚。
(五)连仄连平。对联除用不可拆分的3字以上句的平仄可以失替相连外,以二字而节的句式,应力忌4字以上连仄连平,如“科技发展创伟业;工农繁荣铸丰功”。
—||||||  —  —  —  —|—  —
(六)新旧混声。撰联用新四声(阴、阳、上、去)、旧四声(平、上、去、入)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切忌新旧声混用。按联坛惯例,新声联要注明,旧声则不注。
(七)生字僻典。对联应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为广大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要避免将难认之生字、难懂之僻典、晦涩之语句、生造之词汇撰入联中,以免读者费解。
(八)格调低俗。对联属高雅艺术,具有立德、启智、萃美、陶情、育人之功能,思想健康、风格高尚、艺术优美者为其佳作。因此,要力避在联中散布消极情绪,用污秽语言泛黄播邪,使对联走向歧途。
(九)轻重失衡。一副对联要先立意,在上下联中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做到两联的气势、神情、色彩、语言相互谐调,避免上联气盛、势强,下联调低、力弱,出现虎头蛇尾之弊。
(十)只对不联。形对意联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只追求格律工整,辞藻华美,而放弃珠联璧合、形同意切,成为所谓“无情对”,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不仅没有观赏价值,更不能发挥对联的艺术功能。
四、对联的传统创作技巧与修辞方法
对联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出于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重于炼意、炼字、炼句;重于修辞造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联语文字华美,生动形象,色彩斑斓、富于生气、饶有趣味。一副思想健康、格调高雅、意境深邃、语言优美、通俗易懂、余味无穷的佳联妙对,能使读者获得精神力量的鼓舞和艺术审美的享受。现就对联的几种传统创作技巧,例解如下:
(一)叠字对。就是联中同一用字重叠出现,以使重字起到强化效果,或产生新意,加深意味的作用。
例:陈毅《1923年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此联通过叠字的巧妙运用,把旧社会老百姓饥寒交迫、苦难度日的景象,和在金钱社会无钱难办事、但有志者事竟成的坚忍不拔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予人以战胜困难、冲破黑暗、寻求光明的信心与力量。
(二)嵌字对。就是在上下联中嵌入相关的字,以突出某一事象,增强艺术效果。嵌字多以人名、地名、物名为主。所嵌入之字,以其在句中的次序,称为鹤顶格(第1字)、燕颔格(第2字)、鸢肩格(第3字)、蜂腰格(第4字)、鹤膝格(第5字)、凫胫格(第6字)、雁足格(第7字)等等。
例1:嵌人名征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中央电视台1984年征联出句征对句、获一等奖的对联。上联碧野、田间、牛得草分别为作家、诗人、豫剧演员,下联金山、林里、马识途分别为导演、作家(后2人)。上下联皆为文艺界知名人物,堪称工对。
例2:笔者河南三门峡方留聚先生嵌名应征联
长留山水情,心有灵犀黔豫聚;
久聚诗词友,谊无边界万方留。
上下联将“留聚”2字嵌于第2字、联末字,第2句上联将“黔(贵州)豫(河南)”省名、下联将“万(笔者姓)方”姓氏嵌入对应位置。
(三)隐字对。就是有意将对中某个关键字省略掉,隐而不现,以表达言外之意,用含蓄、巧妙的手法,使所缺之字为该联的主题思想。
例:传说(宋)吕蒙正所写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上联缺“一”(谐音“衣”),下联少“十”(谐音“食”),横批没“东西”,合为“缺衣少食没东西”,犹言家境贫困,度日艰难。
(四)重字对。就是在对联中有意1次或多次重复某个字,以加重语气,突出相关内容或情感,使之增强节奏美、音乐美。
例:北京潭柘寺《题弥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对所供佛像的描绘,上下联“容”、“笑”字各重复3次,此2字又形成“顶针对”。而“之”字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重复,属联律允许。
(五)析字对。就是通过对联中某些字经过笔画的增减、分析、解释,使之引申出另一种新奇之意,多属弄巧成趣对。
例:(宋)蔡襄、陈亚互对
陈亚有心终是恶;
蔡襄无口便成衰。
此联中的陈亚系宋代扬州人,官至太常少卿;蔡襄系宋代书法家。上联蔡出句对“亚”增“心”成“恶”字,以示对陈亚之讽嘲;下联陈对句对“襄”减双“口”成“衰”字,以示对蔡襄之回应。
(六)拆(合)字对。就是通过把对联中的某个字的笔画拆开变成几个字,或把几个字的笔画合成一个字所组成的对偶句,以使对联具有浓郁的玩赏性。
例1:拆字联
拆破磊文三石独;
分开出字两山单。
上联出将“磊”字拆开变为三个独立的“石”字;下联将“出”字拆开变成两个孤单的“山”字。据《八闽志》注:“石独”、“山单”乃闽中花名。因此,它比旧有“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联多一层意思。
例2:合字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上联将“此木”2字组合为“柴”字,再将两个“山”字组合为“出”字;下联将“因火”2字组合成“烟”字,再将两个“夕”字组合成“多”字。劈木作柴出自山中,生火作饭起烟多在夕暮。
(七)数字对。就是巧妙地将数字组合为联,构成某种意思,以引人入趣。将数与量词嵌于句中,诗词亦多有其例。
例: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这是一副流传甚广的绝对。据传,旧有此上联,久无人对下联。后为徐文长所对如上。上联指人之手掌,下联指杭州六和塔。人体与建筑物相对,数目洽合,对仗工稳。
(八)谐音对。就是对联中的一些字与某些事物的读音相同,字面言此而为彼,由此而增加对联的趣味性。
例:苏轼联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此联以席间炒栗绽缝裂壳见黄为出句,又以折断藕而露丝见飘飞作对句,使“缝黄见”谐音为“凤凰现”,“露丝飞”谐音为“鹭鸶飞”。本字为食物对食物,谐音为鸟对鸟。如此谐音工对,令人赞不绝口。
(九)同音对,就是对联中的某些字同音,但其字和意不同。用同音字撰联,可增强音乐感与趣味性。
例:杨继盛联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的“扬”与“杨”,“焦”与“椒”读音声调都相同。作者是明嘉靖进士,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专权受刑惨死。上联扬子江与下联“焦山(位于镇江)洞”地名成对,“杨子”(作者自称)与“椒山”(作者号)成对。作者姓与号相对,虽有合掌之嫌,但不以词害义,仍属佳对。
(十)当句对。也叫互成对,就是在句中前后构成自对,同时在上下联形成对仗,从而成为前后、上下双对偶,比较单对偶多有一些情趣。
例:郭沫若《挽欧阳予倩》
秋风黄花,一窗秋雨;
春雨杨柳,万户春风。
上联“秋风”与“黄花”互对,下联“春雨”与 “杨柳”互对。更妙之处是,“秋风、秋雨”,“春雨、春风”有规则的重字被嵌入上下联,形成“双钩格”,互为对应。上下联前句为即景,后句为抒情。
(十一)偏旁对,就是上下联句中的每个字都用同一偏旁组成一副对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由于字型相同,使之显眼夺目,富于视角冲击力,以求奇巧。
例1: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迁迷道,速  莲迳遂逍遥。
上联用“宝盖”头选字,下联用“走之”脚选字。
例2:沧海汪洋,湖涨潮落,波涛澎湃;
崇峰峻岭,岩巍崖崛,峦巘嵯峨。
以山对水,形意皆工。
(十二)流水对。又叫串对,就是对联上下各句不具独立意思,把上下联合为一体,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从而形成一副立意完整的对联。上下一般具有承接、连贯、递进、因果等逻辑关系。
例:(唐)王之焕《登鹳雀楼》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摘句为联。上联讲目的,下联言手段,属因果关系。上下句构成一副富有哲理的、登高望远、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佳联,为后人频仍引用。
(十三)回文对。就是针对汉语单音节和词序可变化的特点,用一些特殊字句组成的正读、倒读皆能表达某种意思的对联,以使读者琢磨生兴。
例1: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例2:美言亦善,善言亦美;
   同音容异,异音同容。
两联正读、倒读皆可。例1上句讲人之行动;下句言客观事实,因寺庙和佛像都比人大,按人之信仰而言,寺中供佛的法力远大过人。例2上联强调美善兼顾,言行一致;下联言相同之声能容纳不同之音,不同之音可容纳相同之声,符合求大同存小异之理。另可理解为相同声音而人面各异,不同声音而人的面貌略同,谈同异之辩证关系。
(十四)连珠对。也叫顶针对,就是对联分句中,将上句的脚字作下句的首字,使之前后相连、环环紧扣、缠绵不断,如珠玉成串,趣味无穷。
例:水陆洲,洲停舟,舟动洲不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此联描写长沙景物,用同音字组合。上联“洲”、“洲”、“舟”(字字为同音平声),下联“阁”、“阁”、“鸽”(同音仄声),分别嵌入句中,尾首相连,读音响亮,节奏明快,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锵铿之声,极富韵味和趣味。
(十五)无情对。就是只对不联,上下联的词性、结构相同,对仗工整,但内容却不相关,有如文字“拼盘”、“游戏”。但佳者亦趣味盎然。
例: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上联系酒名,下联为气候,二者无内在联系,也不能引申为何种意思。但数词、名词、颜色词上下对偶工整,是为有趣。
此外,还有联绵对、互文对、交股对、转品对、鼎足对、隔句对、双声对、叠韵对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关于对联的修辞方法,如赋比兴、省略、倒装、借代、双关、夸张、设问、反复、含蓄、用典等等,与诗词曲赋等文体大同小异,亦不再详叙。
风云会,交会得天下英豪。
日月明,读明白世上奇书。
学习下
爱生至极,进而爱群
洋洋大观,值得学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