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0:0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不详 
五言绝句的作法 
绝句亦称截句,前人以为绝句是截律句中四句而成,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后四句;皆对,是截取律诗中间四句;皆不对仗,是截取律诗的首尾。这种说法,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绝句的产生,是在律诗之前。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收有古绝句四首,曰: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原来,古人作诗,以四句为一意思的完结(绝),故单独四句的诗即谓之绝句。也正因为绝句是在律诗之前就产生了的,所以绝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绝句,一种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古绝。我们说近体诗包括律诗与绝句,但严谨的说法是,包括律诗与一部分绝句。古绝属于绝句,但不属于近体诗,而应归入到古体诗的范畴。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就有不少是古绝。 
绝句中五言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隐者的高洁不群。 
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 
至于摩诘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 
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终觉气格卑下。 
七言绝句的作法  
  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作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王士禛及龚自珍最称合作。但渔洋以风神情味胜,定庵则以思力绝伦、茂郁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箫狂剑怨,词句也极其漂亮,容易打动人,但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清末南社诸公,颇学此体,但终不能传诵,即是此理。因此这堂课所选的例子,皆是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 
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  
法一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高邮雨泊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访纪伯紫隐居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竹公溪二首之一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江行望乌尤山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宋陵  
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法二: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法三: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落凤坡吊庞士元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法四: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杨枝紫云曲之一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绝句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卢师山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法五: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胡元润画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鹅溪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灞桥柳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汉州纪梦 
以上诸首,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法六: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恽向千岩竞秀图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竹公溪二首之二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 
上法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法七: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再过露筋祠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江上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寄陈伯玑金陵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广元舟中闻棹歌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清流关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荆山口待渡  
  上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其有神韵也。  
  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  
  法八: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华山道中即事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秦邮杂诗六首之四  
  上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法九: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    ——樊圻画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殿脚三千事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郭有道墓 
   
  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法十: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法十一: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法十二: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叶欣离宫秋晓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德云庵晓起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灞桥寄内二首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棹歌 
  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 
   
  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    ——新滩二首(楚蜀诸滩首险在兵书空舲二峡间)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     ——襄阳口号 
  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 
  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博望城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第五首“灞桥两岸千条柳”、第七首“蜀舸吴船齐著力”,第九首“残碑堕泪回文锦”皆是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