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关于填词个人见

关于填词个人见
给大家讲课,其实我并没有这个资格,对于词的问题,其实我是野路子出身,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填,却始终不是严谨的,做不到像小鱼、渔翁他们那样的。但是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我也只好厚着脸皮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罢了。
对于词的创作,我是开始于1999年,但是喜欢它是84年的事情了,因为喜欢而读,因为读多了而写,因为初写出来受到大家的鼓励而坚持到了现在。我个人认为,填词还是需要有一点天分的,并不是说喜欢就一定可以写出来。现在好多朋友都喜欢词美的韵感,所以经常会涉猎一些,但是往往不知如何下笔,即使写出来也好像是四不像,原因有很多种。
现在我只针对我填词的方式略谈一下。
首先,要确定想表达的主题。
1

评分次数

坐了沙发再问问题。。
狂狂先靠边,我这岁数大的还没坐呢
首先,然后就没了?
一段段讲。。。先来个前言,等有了正文再问问题。
首先,要确定想表达的主题。其实无论是什么题材创作,这都是要做到首位的。喜怒哀乐你总要确定下来,你在秋天就不要写出芳草的韵味,你喜就不要凄凄惨惨戚戚,你想表达伟想就不要燕子徘徊相思。
其次要注意词牌的选择,词名一般是由词牌和词的标题组成。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忆秦娥。春雪》,忆秦娥为词牌名。春雪是说明要表达的主题。当然,词的标题可以不要,但是词牌是必须的。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
每天坚持写一点怎么样?
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
我有问题——关于这点,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例如: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意犹未尽
爱生至极,进而爱群
俺哩老花镜、放大镜、助听器哩,谁给俺挤掉了?

意犹非常未尽~~
其实我今天真的加了一天班,不骗大家,没有好好准备,
明天继续,o(∩_∩)o...

辛苦辛苦~
"我是开始于1999年,但是喜欢它是84年的事情了"
尊称一声老师。我那时候正准备出生了。
学习
"我是开始于1999年,但是喜欢它是84年的事情了"
尊称一声老师。我那时候正准备出生了。
我是你的神 发表于 2009-11-23 23:03
噢,99年离现在正好十年。。
一郎能不能按期(一周  二周  或10天20天)选择一个词牌,帖上词谱大家一块填,然后你给点评?
这样大家就都参与进来了.
爬在门缝上偷听。。。。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老头子现在门也开始爬了~~

偷听==还是不离一个偷字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