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江楼临望谁千古?圣手联文此一人

本帖最后由 金谷园 于 2012-4-3 19:45 编辑

江楼临望谁千古?圣手联文此一人  
    ――重庆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钟云舫全集校注》丛书与《钟云舫研究》丛书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   黄中模   
     编者按:“江楼临望谁千古?圣手联文此一人!” 这是长沙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余德泉教授,为《钟云舫全集校注与研究》丛书出版的题词。其词表达了余教授对钟云舫反其作品重新出版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123.jpg
余德泉教授为全集题词
用银丝绸烫银屏再烫金字:
《钟云舫全集校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近期出版
     由重庆师花大学台湾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黄中模教授担任第一主编的“重庆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钟云舫及其《振振堂》集研究》成果《钟云舫全集校注》与《钟云舫研究》两套从书,已于近期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钟云舫简介。历史文化名人、民主思想启蒙先躯、中国楹联圣人钟云舫(1847~1911),重庆江津人。青年时考秀才中第一名,事亲尽孝,放弃功名。设馆授徒。壮年主张“灌输欧风”,宣传民主自由,响应民主派推翻封建、建立新社会的号召。晚年因反抗黑暗统治,被囚于成都狱中,长达三年。钟云舫平生作楹联4000多副,晚年整理成《振振堂》集八卷。联稿四卷(1800多副,仅得其半),诗歌两卷,散文两卷,戏剧《招隐居》传奇两卷。这些著作于作者生前(1906年)出版后,风行于世。1937年后的70年间,由于各种原因从未再版。
    (二)钟云舫及其《振振堂》集研究课题与成果形式简介。
对钟云舫的研究,经历了从民间分散自发、到有组织领导的政府行为的漫长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仅有少数学者自发进行,1997年,由江津市政协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了钟云舫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楹联专家一致推举钟云舫为“联圣”。2006年初,引起重庆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将“钟云舫及其《振振堂》集研究”,列入了重庆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拨给百万资金扶持,由本市各高校22名古典文学教授、同40余中青年教师与研究生组成课题组,自2006年6月起至今完成了课题研究与出版。获得四百万字丰硕成果分为两个部分:
     一、《钟云舫全集校注》丛书七部,是将钟云舫原著《振振堂》集八卷与《招隐居》传奇两卷,进行校勘与注释,。(其中分别为《振振堂联稿校注》四部、《振振堂诗稿、文稿校注》两部、及戏剧《招隐居》校注一部》)。
    二、《钟云舫研究》丛书七部,分别为:钟云舫楹联研究、诗歌研究、散文研究、钟云舫评传、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集注与审美解析、钟云舫诗文选注、钟云舫研究论文集。
以上研究钟云舫的两种丛书共十四本专著,近400万字,于近期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成果创新的体现与价值。成果从几个方面刷新了记录,有重要的价值:
    1、刷新了联圣著作版本的记录,为读者提供了最佳版本,具有珍藏的价值。经过搜寻到他的的三种版本;综合了各种版本之长,形成了这部七卷的《钟云舫全集校注》,是当前、既保存了原貌,又经过校勘、整理过的最完善的版本。皎然一新,具有珍藏的价值。
    2、刷新了校勘与注释联圣著作的记录,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原著木刻字错漏校多,校勘困难。文字艰深,用典密集,加以时过境迁,文献缺乏,从未有人对全集注释过。成果注释不跳障碍、不回避困难,对词语典故注释,做到追本索源,详实扼要而不牵强附会;引证经典而又做到通俗易懂;且能知人论世,能尽量将事与人置于一定的社会时代中加以考察,还历史本真。为读者研究与学习,提供了一部具有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雅俗共赏的全集。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导王珂教授,鉴定本成果:“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3、刷新了从理论上研究联圣作品的记录,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
成果对钟云舫的作品综合研究几部专著,能高屋建瓴,立论鲜明,理论性强,引证充分,详略得当。能将反映的内容,与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时代主旋律联系起来,重点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思想内容,论证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为读者了解作品的历史时代意义,学习作者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是对青年进行爱国教育的历史教科书。这增强了成果的的理论性和学术价值。充分说明重庆不仅有下里巴人之歌,而且有以“联圣”作品为代表的、能表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面貌的高雅文化,这就使成果刷新了研究联圣作品历史记录,具有历史认识意义和科学价值。
    4、刷新了综合研究钟云舫作品的审美艺术价值的记录,为丰富巴渝文艺审美宝库填补了空白,具有审美实用价值。对“联圣”著作进行艺术分析与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成果注意对作品中的艺术成就进行审美理论阐述,如论楹联,则重点阐明其是楹联对称偶合审美规律的最高典范;详述其受尊为“联圣”的成功之路:在于既能集中国楹联艺术发展之大成,又能对楹联特有的马蹄韵律进行传承与创新;特别是将其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证明钟氏作品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从而使成果突出了“联圣”作品的审美意义、艺术成就和应用价值。
   (四)成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纠正历史误解,突击名牌效应,推出重庆文化新名片。重庆古代很难找出一位能与屈原、杜甫媲美的伟大的作家作品,史有 “ 巴出将、蜀出相 ” 之说。现在发掘出的钟云舫的作品,被尊为“联圣”,是当今在重庆甚至在中国西部、唯一能与“诗圣”杜甫媲美、并获得如此殊荣和巨大成就的圣人与杰出作家,成为重庆的一张新文化名片;这可说明巴渝不只是有下里巴人之歌、竹枝词和码头文化,而且有能与伟大诗圣杜甫相媲美的“圣字金牌”钟云舫为代表的高雅文化。有刷新重庆文化历史不同寻常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贯彻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的方针的实践成绩。珍贵的图书是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它“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钟云舫全集及对其研究的成果集中出版问世,就可发挥文化遗产中珍贵图书的作用,在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将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成果出版的现实意义。
   3、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旅游文化建设。中国特有的楹联艺术,既保存在古籍中,而最显著的是保存在大量旅游景点中。由于其具有装饰艺术的审美直接性的特征,凡新建旅游景观,也多用对朕进行装饰。故发展和繁荣楹联创作,具有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联圣的楹联,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有借鉴作用。本成果出版问世,就为抢救更多的像联圣钟云舫那样亦被埋没的杰出作品、做出了样板,这也是成果的现实意义。
   (五)取得成就的原因:
    1、躬逢盛世,突现时代色彩。钟云舫的著作,自1937年开始被人们遗忘之后,在上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到1988年,他的长联才在江津被刻成木匾悬挂在藏联阁中,这三十年中,仅限于对其“天下第一长联”的尊崇与介绍。到了1978年,因江津召开纪念钟云舫诞生150周年大会,钟氏被全国楹联界,尊为联圣之后,才开始对他的《振振堂》集加以重视和研究,但也仅限于民间。正是由于重庆直辖之后,到了2006年,因重庆市有深入发掘巴渝文化精髓、繁荣文化建设的宏大理想,才被列入重庆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才由民间的、自发的、分散的研究,转变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府行为,乃有人力物力保证。获得上述成绩是直辖的产物。这是成果具有直辖光彩的时代根源。
    2、专家奉献,闪灼人文精神。本课题因有重庆市四所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的介入,参加研究的古典文学专家及其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人,组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是集合科研力量集体攻克重大人文科研难关的成功实践,也是锻炼和培育年轻科研队伍的有益尝试。特别是全体专家学者,苦心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创造珍品极品,普遍作了反复修改,有的竟至7易其稿;有的老专家承负长期疾病缠身,都任劳任怨,潜心奉献,表现出一丝不苟使命感和责任心;为课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心血。闪灼着重庆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文精神的光辉。
   3、外部催生,京滬湘闽名家支持。钟云舫及《振振堂》课题研究,得到了有以北京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市的教授、作家与楹联专家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全国及其有关省市区的中国楹联学会各省市楹联学术团体的领导及行家的鼓舞。他们为中国楹联圣人钟云舫的诞生、为本成的出版,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如周巍峙题写“联圣钟云舫”,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楹联专家杨启华、余德泉等)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题了很多赞扬与肯定的题词。如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题词:“江楼临望谁千古?圣手联文此一人!”表达了对这套丛书出版的精确含义。复旦大学中文系徐志啸教授为有关研究书稿作序等。)这些题词,给本成果的形成、出版与问世,起了鼓舞作用。这是上述丛书获得外部催生的环境因素。

余德泉题3.JPG (90.21 KB)

余德泉题3.JPG

余德泉题3.JPG (90.21 KB)

余德泉题3.JPG

此书分为精装平装两种,欲购买此书者,谓在本论坛发短信与本人联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