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外行说文学之散文

本帖最后由 辛木 于 2012-5-15 23:28 编辑

(一)
     刚读完子衿的文字,难以言表的感觉。尤其《文麟印象》一文,通篇对两人交往淡淡数笔,却处处难掩情深。突然有种冲动,好比从不做菜的人去做回不靠谱的美食家,以外行的身份畅言对散文的看法。
     散文或许是最好写的文体,无拘无束,因此各式散文家层出不穷。临屏码字时脑海中飘过“品”这个字,索性按个人的喜好将散文也分为三品。
     上品散文不拘一格,形态各异。大致将其分为四种:
     简短精炼,意味深长。代表作品张岱《湖心亭看雪》。炼字到了极致,虽叙事实则言情。五四时期的文章中还能寻找到一些影子,而在当下,更讲究铺叙,明明一章能讲完的事非得敷衍到一本书,以至于这样的文章早已不可求。
     萧散疏淡,平实朴拙。代表作金克木怀人散文《辜鸿铭》。燕园三老是此类散文的代表,身为学者大师,不经意间写就的朴实文字,往往比一些散文大家刻意创作的散文更有味道。
     流光溢彩,气势磅礴。代表作王勃《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文辞绚烂,几乎句句让人爱不释手。但此类文章最易犯堆砌辞藻的毛病,一不留神差之千里。因此上好的骈文寥寥无几,而到了当代,很多网络上流传的所谓美文频繁地堆砌古代诗词,最终不知所云。
     清新淡雅,文意朦胧。代表作朱自清《荷塘月色》。不刻意追求深奥的主题,由景生情,毫不造作。笔触优美而不华丽,让人心旷神怡。
木头站哩高看哩远,非侪辈所能望其背,更不敢说望脖子
本帖最后由 辛木 于 2012-5-16 08:45 编辑

(二)
      开头之后又深感自己的肤浅,好的散文又岂容我数的过来!比如鲁迅《朝花夕拾》,平时十分喜爱,却也漏掉。只能想到哪里算哪里。
      中品散文更广。中品的散文通常拥有大量的读者,与上品散文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通俗点讲,中品散文非常畅销。中品的散文有鲜明的优点,也存在难以被忽略的缺陷。不过一时想到的也只几种,每种代表一种风格: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学时曾对此书崇拜不已,以致数学课上偷阅而被没收。但随着年龄的增,曾经吸引我的那份历史沧桑也渐渐消散。 或许这也和我逐渐了解余秋雨这个人有关联。一个不厚重的人写不出真正厚重的文字,这样的认识大概有失偏颇。
      席慕容《写给幸福》。作为一个画家,能诗能文,而且都有很深的造诣。读席慕容诗集《七里香》,给人以一种美感,不像某些诗所有的晦涩。席慕容的散文也很优美,最大缺憾是抒情之余过于小资。
      冰心《小桔灯》。冰心是一代文学大家,《小桔灯》更是入选了语文教材被作为典范,本不该妄加评论。内心之中,冰心的散文缺乏一种自然。或许是时代特色,或许是个人崇高的追求,冰心的散文掺杂了过多的使命。
      沈从文《湘西散记》。坦率地说,将沈从文的作品列入中品是不公平的,用天纵奇才形容沈从文并不为过。只是读他的文章,总有一种阴柔的感觉。打个比喻,沈从文好比武侠作品中来自域外的顶尖高手,论武功独傲群雄,但终究注定偏隅一方。
      杨朔《香山红叶》。杨朔的散文优美,寓意深厚,但读多了会觉得雷同,行文思路过于单调。另外,太靠近红色的作家,会不自觉地褪去文人独有的气质。
如数家珍了
等看下回
木头一下子乖了许多,竟有模有样的做起学问来了,我不从不好,欲从却无从处,唯一“唉”字落在心头。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住院不打针,不医药乎!
6# 七郎


晕死!俺能做啥学问。那天读了前总的大作,手痒而已。估计会被无数粉丝拍死!
7# 辛木


一般说来,木头是经得起拍的,由粗及细,到头来给老掌柜做拐杖恰好,这样一来明眼人都看得出,跟班也就跟出造化来了。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住院不打针,不医药乎!
木头如数家珍,对名家之文一一道来,不说其他,但是这份能静下心来沉入到文里的那个心态就很值得佩服,读书写文,要是心都不静,难有佳作,木头的这个寥寥数语,由文及人。值得钦佩
思来,老朽这半瓶醋,蒙各位不弃,能混在园中与各位为伍,尚能起到一点调节口味的作用,实为我所愿!
10# 秦朝2010


俺一直以为你是来打酱油的,原来是卖醋的,失敬失敬!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住院不打针,不医药乎!
(三)
    因为琐事缺席,发现散文版又近荒芜,心中有愧。
    下品的散文不知如何去说,毕竟能够出版成集的大小也是名家。
    几年前在网上买一套刘墉《萤窗小语》,介绍很诱人,读完却失望。不知为什么他在每则后面去感叹或解释一番,如同蛇足。
10# 秦朝2010


俺一直以为你是来打酱油的,原来是卖醋的,失敬失敬!


七郎 发表于 2012-5-16 17:48
醋和酱油嘛,无重大差别,都不过是调料品,又都属于普通级别,随然品味不怎么高,却是日常百姓离不开的!能得庄主不弃,实为我之所愿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