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者:天涯诗客  发表日期:2005-11-1 13:20:00 回复  
   
    我到了天涯论坛后,看了部份朋友的贴子,发现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历史,好象历史是今天的重现,实际上并不完会是这样的。一个军长好象是不应该对某个阵地有什么关心的,这也就是现在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因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军长省长之类的,都是高级进国轿车坐着,前后有警车开路,恐怕连见面的机会都是相当的少的。而在建国初期的年代,最多也就是坐个吉普车吧,和普通军官和战士见面的机会是相当多的,却是相当的正常的。当时象林总以及一些上将都是四十左右的中年人,而中将们则更是三十岁左右为大多数,想不见到他们也是难的呀。
  
   林总的指挥方法是经常的指挥到师,而辽沈战役时更是指挥到团,林总是一个指挥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了,若用现在的眼光肯定又是不现实的。而主席不是在平津战役的前哨战追歼35军时,连连给杨罗耿兵团发电吗?甚至还有若不能追上敌35军,唯杨罗耿是问的语句嘛!主席可是比林总还要总揽全局的最高统帅了,他怎么对敌人一个小小的35军那么在意呢?因为这是关系到平津的一着重要的棋子。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实际上我国对于许多历史上的事物和人都是有一种偏面的,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的事件。比如江青到延安,就一直说成是投机革命,这个说法是实在的荒唐。延安和上海相比,在当时有多大的差别暂却不说,就是今天来比,若要你选择你选择那个地方?这是不需要说的。还如林彪倒台后,好象他连仗都不会打了,全是错误的军事指挥。直到今天许多的回忆录中,依然将自己美化的不得了,而将林总丑化。就是前不久的长征这部电视剧,应该算是比较公正的反映了林彪了,但依然将他的形象有所贬低,而抬高聂帅。我看过一些所谓的老革命、将军们的回忆录,里面有些实在是胡说八道,美化自己,反正当事人都已经作古了,好象谁也不知道当时的事,就可以天马行空胡吹一通,这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前湖北省委的秘书长梅X, 写到主席在武汉如何向他深谈治国之理,大谈与谁谁的矛盾,这种事简直是胡说呀,主席可能对你一个小小的秘书长说国家大事。我看过这个人写的文章后,才明白主席这人为什么伟大?就是看到了这些人的嘴脸了,所以什么事都不会对这种人讲。而真正讲心里话的是杨成武这样的忠臣。我看过一个电视片是拍关于主席的,杨成武在里面有一段话对记者说:在文化革命时主席对他讲的一些话,过去不能说,现在也不能说,将来见了主席再说。主席就是伟大,谁的嘴严,他心里是一清二楚的。
  
   写评论或回忆录,应该向黄克诚大将一样,要有宽广的胸怀!黄大将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畏惧权威。始终坚持真理的一个伟人。彭总到台时,他为之不平。主席死后,他看到某些以所谓真理的检验来反对主席的人士,他又再次挺身而出,为主席鸣不平。林总沉冤,还是他为林总说了公道话。这样的正直的人,确为稀有!!
  再就如朝鲜战争的问题,许多的朋友都说不应该打这场战争,更不应该和美国作对,打朝鲜战争是对是错先放到一边。可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呢,可以看到当时中国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力量呢?只有社会主义阵营是可以依靠的。进程已经到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了,而不是中华民国的历史了,而美国是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如果一个武装到牙的国家将你的邻帮占领了,那么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怎么能够保证他的安全呢?真要是朝鲜全境被占领,美国人可不会直接来干扰你的边境,他会指使韩国士兵来经常的骚扰你的边境,甚至或打一场局部的有限战争。而看到某些人甚至说出感谢美国飞行员的话来,这是非常让人气愤的事。毛岸英牺牲了五十五年了,到了今天有些小丑们还在泼污水给牺牲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我想不管怎么看,毛参谋是在战场上牺牲的,他没有贪污国家一分一厘吧?他没有到过彩电吧?他也未曾开过什么公司吧?他和一切牺牲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样是高尚的,是重于泰山的,这不是小丑们一句二句的诽谤所能憾动的。胡主席到朝鲜访问,祭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塔,证明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观点如何变化,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永远是光荣的,伟大的。
  
   现在的一些人或官员都是将美国看的是很有人道的一个国家,其实是非常错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南斯拉夫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南斯拉夫那是标准上了美国的当的一个国家,当波黑内战还在继续的当中,美国许下的诺言是只要波黑内战停止了,那么南斯拉夫其它的地区一切照旧。于是乎米氏就压波黑塞族停火,以为这样就可以换得一个和平和发展的环境。可是没过多久,美国北约就将科索沃问题提上了桌面,而且还最后动用了武力。这就是美国人一贯的作法。如果当初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出国作虞,那么美国会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安全的环境吗?朝鲜现在的内部怎么样,那是人家国内的事,至少我还是看到有关于朝鲜的某些客观的报道,但我想说的是朝鲜从历史上就和中国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年出兵朝鲜林总之所以反对,并不是全盘的反对,而是相比两军的战力而反对的。林总的意思是如果出兵,苏联是一定要派出空军全面掩护,掌握制空权,则我军就可以出兵。而到了今天则变成了林总就是反对出兵朝鲜。
  在98~2000年时,媒体上一直宣扬着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有着大国地位的一个国家。其实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从朝鲜这一仗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一仗,人家鬼才承认你的大国地位。所谓负责任是双方都要负责任,对方可以搜索我的船支,可以炸大使馆,可是自己还要嘴硬的说是负责任的大国,这种负责任的大国我看不作更好。而在五十年代的中国,美国人是非常害怕的,因为按美国人的说法,中国是一个不讲理的国家,是一个所谓的不按游戏出牌的国家,因为打不过了他就说你是一个无赖国家。而这个观点现在也是某些精英海龟们的观点了,只能说是可悲的。
  
   所以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历史人物都要从当时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来看,不要以现在的观点和现在的背景来看历史,如果是这样看的话,根本是看不到历史的原来的。看到这次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添加到专辑
紫薇地产建筑梦想,创新生活
更多企业空间>>

作者:铁血冰心 回复日期:2005-11-1 14:59:28  回复  

  支持

作者:半俗半雅 回复日期:2005-11-1 15:30:46  回复  

  道理其实就是一句话的道理,但很多人都不懂

作者:敢笑裸女太保守 回复日期:2005-11-1 15:50:19  回复  

  我读历史任务从来都是站在他的个人角度

作者:天涯诗客 回复日期:2005-11-2 12:53:27  回复  

  其实就是现在,如果过了五十年,再看今天的某些事物,恐怕也不会好过五十年代.

作者:刷新寂寞 回复日期:2005-11-2 14:10:22  回复  

  支持
  有的人总是强求历史

作者:jixiezhangl 回复日期:2005-11-2 14:53:31  回复  

  支持,有些人就是吃饱了,没有事就要这也好那也对,还都是站在自己喜好的立场上,甚至站在别国的立场上,喜欢一个国家就认为他们做的所有的都是对的,千方百计为他辩解,甚至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作者:一诺千金重 回复日期:2005-11-2 15:28:40  回复  

  支持!!!
  其实我也支持一切在这个唯金为上的时代里还有精力来关心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并愿所有人都有一颗明亮的眼睛来明辨是非!

作者:dakuho 回复日期:2005-11-11 08:11:35  回复  

  下面转载的文章,供大家欣赏。也挺有意思
  
  
  
  ---------------------------------
  强烈谴责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忍无可忍!
  
  拜读完历史系副教授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深感中国学术界水平之低下、学术风气之恶劣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里面大量的缺乏起码历史常识的低级错误简直不堪入目,秦升阳先生作为副教授竟然写出如此水平低下的研究论文就不怕闹出国际笑话?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已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很多汉人据此文章不加仔细思索就胡乱主张高句丽史是中国历史,不仅不断闹出国际笑话,中国学术界更是遭到各国学者的一致谴责。鉴于秦升阳先生的《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文章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依据详实史料一一驳斥其谬论以正视听!
  
  1、首先驳斥秦升阳先生的有关高句丽民族人口的错误观点。
  
  在古代东北地区有很多原始部落,如挹娄、濊貊、沃沮、夫馀、句骊等。《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明确的说:“高句丽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馀同”、“沃沮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食饮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句丽大王军事失利时也曾到沃沮避难)”、“濊貊其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在《后汉书·东夷传》中也说:“句骊一名貊耳”。从这些线索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句骊、濊貊、沃沮、夫馀”是不折不扣的同一民族!
  而另外的如“挹娄”等部落则不是这样,《后汉书》:“(挹娄)其人形似夫馀,言语不与夫馀、句丽同。东夷饮食类皆用俎豆,唯挹娄不,法俗最无纲纪也。”,挹娄就是先前的肃慎,后来改名为女真人(又名黑水靺鞨),语言上和夫馀、高句丽完全不一样!
  
  那么作为同一民族的“句骊、濊貊、沃沮、夫馀”的人口数量到底是多少呢?《三国志-魏书》:“句骊户三万、濊貊户二万、沃沮户五千、夫馀户七万!”,每户以五口计算,那么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的三国时代)这同一民族的四个部落人口总数就已经是625000口!又根据《北史·高句丽传》:“太武时...(高句丽)人户叁倍于前魏时”,也就是说到了200年后的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光是其中的高句丽部落人口就已经增加了三倍!那么其他三个部落的人口自然也应该增加三倍!在200年时间内人口只靠自然增长增加三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中原地区的国家如隋、汉、唐、北宋等时代里都发生过100年内人口增加3倍以上的情况(详见葛剑雄:《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一文),北宋甚至在20年内(1003~1020年)内人口增加了50%(详见王育民:《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一文)!现代中国也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50%。
  可以说200年后的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句骊、濊貊、沃沮、夫馀”这四个部落的人口总数从60万增加到了180万,在200年间人口只靠自然增长增加三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这四个部落真正融合成统一国家则是在消晚的494年高句丽(文咨明王)彻底征服夫馀国之后的事情!值得关注的是高句丽乃至后来的渤海国人一直都声称自己是夫余的后人,百济也说自己是夫余的后人,可见夫余的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夫余人是这四个部落的共同祖先也是核心,而且人数也最多!这样在公元494年夫馀国被高句丽彻底征服后这个语言相同的四个夫馀家族完全融合成了一个民族,何况他们本来就是使用相同语言的同一民族!这有什么难理解的?而且高句丽人(或夫馀人)的婚嫁、丧葬、宗教等习俗乃至语言等都与汉人截然不同(详见崔国志:《高句丽与中原风俗的比较研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明!
  
  总结:“句骊、濊貊、沃沮、夫馀”这四个部落的人口总数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经是60万,再经200年到北魏太武帝时代(424~452年)增加到三倍为180万,之后又在494年变成统一国家(高句丽)后就已经融合成了一个民族。如此再经200年后(用相同语言的夫余人统一之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怎么不能融合成一个民族?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的668年高句丽人口大约增加到300万,在《旧唐史》里有明确记载,668年高丽户69万大约300万人口!也就是说在这20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人口只需再增加2倍(根本不需要增加6倍)左右就完全可以达到300万的规模,只靠自身自然增长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这个规模,根本不需要用汉人人口来补充。秦升阳先生故意隐瞒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的“濊貊、沃沮、夫馀”人口数量,说什么公元400年左右高句丽人口只有50万因此不可能在公元668年就增加到六倍的300万,进而捏造出“大量汉人人口的补充、高句丽人不是主体”等荒谬观点以歪曲历史事实,这本身就已经丧失了作为学者的起码的学术道德!
  
  
  2、“所拥有的总兵力”和“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秦升阳先生在《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一文中经常偷换概念用某一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数量来直接计算出改国的人口,比如广开土王谈德在公元400年左右的几次对百济的战争中用兵常是5万左右,他就据此以“十人一兵”的比例胡乱下结论说当时高句丽人口只有50万?!他这是一种极其低级的学术错误,可以说是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十人一兵”的这个常用比例是指古代国家总人口和“所拥有的总兵力”之间的比列,绝不是国家人口和“在某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之间的比列!这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问题,但是秦升阳先生故意偷换了概念。如果按秦升阳先生的逻辑,唐朝动用30万兵力攻打高句丽,他是不是得得出当时唐朝人口只有300万的荒谬结论?!即使唐太宗用30万兵力攻打高丽的危急时刻高丽也只动用了15万军队(由高延寿、高惠真指挥)去应敌,而根据历史文献当时高句丽所拥有的总兵力是30万。也就是说在最危急时刻高句丽也只动用了50%的兵力!又比如在1010年辽圣宗攻打高丽的时候所动用的兵力是40万,而当时大辽的人口是900万左右(详见王育民《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一文),那么按“十人一兵”的这个常用比例计算的话当时大辽所拥有的兵力应该是90万左右,也就是说大辽下大决心全力攻打高丽的时候也只动用了45%左右的兵力。因此用“局部战争中所动用的兵力数量”来直接计算出改国的人口是一种违背常识的非常低级的错误。世界上没有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全部兵力的那种傻瓜,怎么也得留下50%或者更多的兵力以守卫其他要塞或者守卫首都等等以防万一。用这个标准重新再看看公元400年左右的高句丽人口及用兵情况,比如东晋太元十年(385年)高句丽故国壤王伊连出兵4万袭掠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打败了后燕的军队、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谈德派出步骑5万人打败了入侵的倭人援救了新罗国、又在东晋义熙三年(407年)他又派出步骑5万攻打百济,可以看出这些都不是很危急的战斗,因此高句丽不可能拿出所有兵力去打,顶多动用50%左右的兵力而已。而高句丽竟然能拿出5万多兵力去打这样的不是很危急的战争,这说明当时高句丽的总兵力应该是10万以上,也就说当时(407年)的高句丽(此时还没有征服扶余国)人口绝对不止是50万而应该是100万以上!这是起码的历史常识性的问题。
  
  
  3、高句丽人的去向
  
  根据历史文献高句丽人的最终去向主要有三处:渤海、新罗,去唐朝的几乎为零。
  说高句丽人的去向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高句丽国灭亡的问题:只是征服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能不能算是灭了这个国家?因为高句丽这个国家太特殊了,高句丽国一到战时其兵民都会进入各自的山城以山城为单位形成独立的战斗力量,自主性很高。但是一到和平时期这些兵民又都从山城中全部出来相互保持紧密联系而自动变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很多人认为公元668年平壤城被攻克就等于是高句丽灭亡,可是按新罗国的《三国史记》记载看当时平壤城虽然被功克,但还有安市城、北扶余城、辽东称、赤理城等18个城从来都未被攻克过,还在发挥各自的顽强的战斗力!只有平壤城等11个城被唐暂时攻克。又据新罗《三国史记》载总章二年(669年)王之庶子安胜率众人投奔新罗并在那里开展抗唐战斗,结果导致唐设在平壤的安东都督府被赶出来不断向西迁移,最后安东都督府竟被赶到了辽东(见《旧唐史》)。
  次年670年剑牟岑举反唐旗杀死支持唐的法安也开始了抗唐复国运动,高丽遗将高延武和新罗薛烏儒等更是过鸭绿江攻打已经撤退到辽东的唐军,唐军大败。为了报复,671年唐朝派高侃率兵功打安市城,但是未果,后又功平壤城又未果。672年再次功平壤城也未果。高丽各地的反唐运动此起彼伏把唐军打的疲惫不堪元气大伤,三次大举攻打高丽的战争也已经把唐朝弄得国力严重虚弱,唐已经坚持不了,于是在677年授原高句丽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封之为朝鲜王,放回辽东“以安余民”,唐企图利用高藏来统治高丽故地。唐同时还把前几次被抢掳到中国的30多万高句丽人全部都大规模放回了高丽故土,如《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二卷》:“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新唐书·高丽传》也云:“仪凤二年(677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至此在中原地区已经没有高丽人了,都回到了高丽故土!而秦升阳先生故意隐瞒这个史实而只字不提,真可为是丧失了作为学者的起码资格。
  
  又根据《旧唐书》:“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可以看出此时位于辽东的安东城里早就没有高丽人,以致于高藏想“谋叛”也只能和安东城里的靺鞨联手。所以此次被移民(也是最后一次的移民)的人应该多是安东城内的靺鞨人,因此数量也应该很少,以致于史书里根本都没有记录移民人数,如果数量庞大肯定会载入史册。如果跟他一起“谋叛”的靺鞨人数庞大的话他的那次“谋叛”肯定也会大获全胜,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人数多的一方往往会取胜。但是他们没有成功,说明当时参与“谋叛”的靺鞨人数少的可怜。而且“其贫弱者”还都被“留在安东城傍”,因此实际移民的人数应该少的可怜。高藏至安东“谋叛”而“事觉召还”的时间是他到达安东后的第四年(开曜元年,681年)的事情,虽然这些参与某叛的少量靺鞨人是被迁移到内地,但是唐朝对安东地区高句丽人的“安抚”政策没有变,唐继续派已经降唐的高句丽贵族为傀儡而实施安抚政策,如《旧唐书》:“高藏以永淳初卒,赠卫尉卿,诏送至京师,于颉利墓左赐以葬地,兼为树碑。垂拱二年(686年),又封高藏孙宝元为朝鲜郡王。圣历元年(698年),进授左鹰扬卫大将军,封为忠诚国王,委其统摄安东旧户,事竟不行。二年(699年),又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蕃(指高句丽遗民)!”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谋叛”应该不是指直接率军反唐,而应该是高藏想利用安东城里靺鞨人的力量先除掉他身边监视他的人,因为当时高藏只不过是唐朝的傀儡身边有很多唐朝派来的监视他的人。对想复国的高藏来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获得人身自由,不然怎么和各地山城里的高丽军民取得联系以重新组合高度统一的国家?当时高藏成功了的话,那个元气大伤的唐朝肯定会被重新复国的高句丽给一举歼灭。即使是在唐太宗时代高丽军队都可以把唐太宗的军队追赶到北京郊外(就是汉人非常熟悉的泉盖苏文亲率的军队),何况此时的唐朝更不如唐太宗时代,几次大规模征讨高丽使得唐朝国力严重虚弱元气大伤。再加上北方突厥等势力不断崛起南下,以致当时唐朝连首都防卫都很吃力。所谓的安东都督府更是已经图有虚名,对山城里的高丽军民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不要说去征讨他们,唐朝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所谓安东都督府只是退缩在安东城内,不敢出来,因为高丽军民不断来骚扰,他们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高唐战争中高丽军民打的一直都是利用地势的守城战和游击战,因此高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严重下降,高藏复国后一举歼灭元气大伤的唐朝绝对没有问题。那样也可以为我们的靺鞨兄弟报血仇,唐军屠杀了很多靺鞨人包括老幼;据说是唐太宗中的就是靺鞨人射的箭,所以特恨靺鞨人,不久后唐太宗因旧伤复发而死,真是活该。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二都是高句丽领土,其南界都到了现代大韩民国中部的宗州和安东一带。而新罗国的领土面积则只有朝鲜半岛面积的1/6左右。这样的新罗最后竟占领了包括高句丽经济政治中心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朝鲜半岛,新罗《三国史记》22卷:“旧城,往往没于新罗”,可见新罗国吸收的高句丽遗民数量是惊人的。这些高丽人和新罗人一起都参加了击退唐军的战斗,670年唐朝的所谓安东都护府就被驱赶到了辽东,安东都护府连自身都难保。新罗国统一朝鲜半岛后人口到底有多少史书里没有记载,但是对当时新罗国首都王京的人口《三国遗事》里有详细的记载,就是17万8936户,达一百万口!当时人数百万的城市在世界上总共才四个,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唐朝长安、新罗国首都王京、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
  吸收大量高句丽遗民的新罗国也是和高句丽一样依然是富饶美丽、社会稳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根据当时日本国《买新罗物解》(记录了和新罗的贸易情况)的文献,新罗国里不仅有东南亚的香料、药材、还有阿拉伯地区的商品。来过新罗的阿拉伯穆斯林们在其传记中都记录了当时的新罗国的富饶,有云:“唐的东边有叫新罗的国家,那里不仅空气清新、土地肥沃、流水清澈,那里的人更是彬彬有礼和善,所以凡是去了那里的人都舍不得离开(马科迪斯《创世与历史》)”,“凡是访问那里的穆斯林们都不愿意离开那里(新罗),理由是那里非常富饶环境清新,特别是丰富的黄金,以致于那里的居民都用黄金来做狗的锁链和猴子的项圈(依德利斯-古代依斯兰地理学家)”,“唐的东边有叫新罗的国家,那里有很多山,有丰富的黄金,流水清澈空气清新,凡是去那里的穆斯林都没有回来(Ibn Khurdadbeh《道路和王国总揽》)”。
  
  
  4、渤海国的建立和其人口去向
  
  原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人都融入了新罗,而紧接着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故土上的高丽遗民们也又重新建立了高句丽继承国--渤海!
  渤海国建立的契机是腐败的唐官僚营州都督赵文翙等依仗手中权势,对东北诸少数民族的剥削和民族压迫越来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极大不满。公元696年忍无可忍的契丹首领李尽忠等终于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开始了反唐战斗。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加入了反唐行列。事发后,武则天派曹仁师统率大军前去应付,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率所部向东撤,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紧追不舍,至天门岭(今吉林省境哈达岭)处,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借助天门岭的复杂地形,“合高丽、靺鞨之众”,大败唐军,李楷固脱身败还。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突厥入寇唐朝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与奚又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荣审时度势,于公元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这就是渤海国。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也是高句丽遗将。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也是和高句丽有着密切关系的靺鞨部。但是这个靺鞨部的人口少的可怜,如《北史·勿吉传》记载:粟末靺鞨部落“胜兵数千”;白山靺鞨部落“胜兵并不过三千”。《隋书·靺鞨传》说:“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中。”,《两唐书·北狄传》均明载“白山部素附于高丽”。
  
  可见大祚荣只靠这些人数少的可怜的靺鞨部是根本无法建国,为了得到占绝对多数的辽东高句丽故土里高丽军民的支持,大祚荣声称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国的这一政治主张在渤海王大武艺致日本天皇的第一封国书中充分表露出来了,如《续日本纪》卷十:“高齐德等上其王书并方物,其词曰:武艺启...复高丽之旧居!有扶余之遗俗!但以天涯路阻,海汉悠悠,音耗未通...”,《续日本纪》卷21:“高丽使杨承庆等贡方物。奏曰:高丽国王大钦茂言,承问,在于日本照临八方圣明皇帝...”。从此日皇致渤海王的回书也成了“天皇敬问高丽国王”,如光仁天皇宝龟三年(772)2月日本天皇给渤海国王的国书中云:“赐渤海王书云,天皇敬问高丽国王”。渤海国的这一政治主张充分证明,在渤海国里高丽人占绝对多数!大祚荣声称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立即得到在各自山城中各自为战的高丽军民的支持,高丽军民迅速集结,到建国不到30年的大武艺时代(719-737年)渤海国已经变成强兵10万、人口百万的强国!高丽军民纷纷投靠大祚荣,也导致唐朝的安东督护府彻底变成空中阁楼,因为在位于辽东的安东城里已经看不到高丽人,都投奔渤海国了,如《旧唐史》载:“圣历元年(698年,渤海建国年)...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而秦升阳先生在其《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一文中,故意断章取义把这里的“高氏君长遂绝矣”歪曲解释成“在整个高句丽故土里的已经没有高丽人”。秦升阳先生这种恶劣的学术作风真是令人愤慨!
  
  渤海国的建立是高丽军民反唐战斗的延续,同时高句丽人和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人融合成一个民族,即渤海人。从此史书里再也没有出现过粟末、白山等称呼,代替她的是“渤海人”。渤海人勇猛善战,宋人有“三人渤海当一虎”的记载。和渤海国逐渐强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唐朝国力的严重衰弱。唐朝已经无力再攻打重新崛起的高句丽国--渤海,为了压制渤海国唐朝竟然和人数少的可怜的黑水靺鞨(女真人)联手。可见唐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事情败露后,渤海国就派兵去镇压北部的黑水靺鞨,彻底切断了黑水靺鞨和唐朝的关系。同时渤海国又派水陆两军分路攻打了唐朝的登州和马都山,唐朝都不敢还手。都这样了,唐朝还在表面上以渤海国的宗主国自居,真是羞死人,无药可救!唐朝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极度奢侈、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朝代,社会矛盾激化,朝廷不得人心。当年唐太宗打高丽的时候为了造战舰砍伐了一大片森林,当地山民百姓因此都发动了暴动反抗,唐太宗动用大批军队打了很长时间才把他们镇压下去。唐朝三征高丽时都是倾全国之力,结果导致唐朝山民暴乱、国力虚弱、老百姓遭殃,这样也打不过高句丽,不得已和新罗联手才勉强征服平壤,但又很快就被赶出来,继续打到698年(渤海建国年)。唐朝国力已经严重衰弱,老百姓更是遭殃,朝廷不得人心,这也使“李正己”等的国中之国有了民众基础,敢和唐朝庭对抗长达60多年,这很象明代的农民起义。接着就是乘唐朝乱的机会而起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紧接着又是吐蕃乘虚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邻州以北的10几个州。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洗劫一空。这些一系列相连贯的事件和三征高丽是有直接关系的。渤海王在给日本国的信中介绍说唐朝穷困都已经到了“人民相食”的地步,渤海王已经不把唐朝廷当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直接贬称“李家”。“安史之乱”时渤海王还关押了来求援兵的唐朝使节。三次大举攻打高句丽的战争使唐朝虚弱得“人民相食”国不象国!
  
  繁荣了200多年后渤海国也开始走向衰弱,统治集团上层出现了争夺王权的斗争。结果,末代王大諲譔虽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气大伤,境内一片混乱,大辽更是乘虚攻打渤海国。于是大批渤海国人纷纷出逃高丽,公元925年(高丽太祖八年)九月丙申,渤海将军申德等500人投高丽。三天后,又有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謩、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100户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卫小将冒头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率民1000户投奔高丽。《高丽史》:“天赞时契丹主谓左右曰:‘世仇未雪。岂宜安处’乃大举攻渤海,大围忽汗城。大 战败乞降,遂灭渤海,于是其国人来奔北相继!”
  渤海国人之所以投奔高丽,一是渤海国统治集团分裂严重已经无力抵抗大辽,二是因为此时又出现了一位和当年大祚荣一样的人物,就是新罗国的高句丽遗民--王建,宋朝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王氏的祖先是高丽(高句丽)的大族。918年王建也和当年大祚荣一样宣布他的高丽国是高句丽的后继者,并在新罗国的北部建国,定国号为高丽,从此朝鲜半岛也进入了后三国时代。作为高句丽遗民的王建他的最终政治目标就是光复古代的高句丽国,因此他在政策上也是积极吸引渤海国人。王建的这一政治主张在公元993年(成宗12年)高丽统帅徐熙和大辽军将萧逊宁的谈判中充分表现出来了,高丽统帅徐熙云:“高丽继承高句丽!因此国号叫高丽,平壤改称为西京”!
  
  王建强盛的政权让那些同样是自称高句丽后继者的渤海国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大批渤海国人陆续投奔王建的高丽。据《辽史》记载926年渤海国灭亡时,渤海境内竟然只剩下57万左右的人口。这么大的国家只剩下57万左右的人口,说明之前发生过大规模人口转移。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发生过,就是在宋代蒙古入侵时发生过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人口向南方转移,史称“南渡”。渤海国也是如此,西边有大辽契丹兵的入侵(契丹人残暴野蛮是出了名,不亚于蒙古人),而东边有向渤海人招手的王建的强盛政权,渤海国人便毫无犹豫的陆续投奔了王建的高丽,因此把这个叫“东渡”也应该不过分。又据《辽史》记载在927~928年(辽天显三年)二年间大辽对这些剩下的57万渤海国遗民进行了强行迁移,一时间渤海国境内几成无人之境。
  不过这些被迁移的渤海人也没有老老实实待在大辽国,而是又纷纷都投奔了高丽。据《高丽史》记载自天授十一年(928)三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这些被迁移的渤海人便源源不断的涌入了高丽境内,至938年(高丽太祖二十一年),先后往投的近10批,总人数有数十万人(见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第104页)。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授十二年(929)六月庚申,渤海人洪见等以船三十艘载人物来附!天授十七年(934)“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赐姓名王继,附之宗籍,特授元甫守白州以奉其祀。赐僚佐爵!”。此后,在高丽景宗、显宗、德宗、文宗、睿宗诸朝,也继续源源不断的往投。其中人数最多的一年是979年(景宗四年)“渤海人数万来投”;批数最多的一年是1032年(德宗元年),共7批;最后一批时在1117年(睿宗十二年)正月,有52人往投。由此可见,渤海人逃投高丽,人数之众多持续时间之长,与辽朝相始终。而在其他国家如宋朝的史料里很少有渤海人投奔的记录,再说哪个傻瓜会往有敌人的方向逃跑?所以在宋朝的史料里几乎没有渤海人投奔的记录是很正常。《辽史》也承认渤海人在被迁移时“或亡新罗(即高丽)、女直”。王建的高丽对渤海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真是非同一般!《高丽史》:“...遂灭渤海,于是其国人来奔北相继!”。
  
  这些溶入高丽的渤海人与高丽人并肩作战成功击退了大辽几十万大军无数次的入侵,打了非常漂亮的仗。一时霸气十足的大辽被高丽军打的落花流水元气大伤损失惨重,还向高丽国割让土地。大辽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背后有如此强大的高丽,使大辽一直都不敢大举进攻宋朝,等于是高丽拯救了节节败退的腐败的宋朝。被高丽军打得元气大伤的大辽,最后连人数不到一万的女真人军队都打不过,竟亡国了,呵呵。大辽的命运和隋朝那么的相似,都是被高丽军打得元气大伤。
  
  那么在大辽境内残留下来的渤海人到底有多少呢?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但是女真人口少得可怜,其女真兵员才刚“满万”。为了解决兵员严重不足的问题,阿骨打号召:“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罪,不滥及无辜”,于是渤海人纷纷倒戈,降于女真,女真贵族将其能为兵者编为“渤海军”,据《金史》载:“所谓渤海军,则渤海八猛安之兵也。所谓奚军者,奚人遥辇昭古牙九猛安之兵也”。金朝原来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金太祖二年(1116年)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也就是说渤海八猛安等于二万四千户,约12万人,而且这也是大辽强行迁移渤海国遗民200年后的数据。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那么200年前(928年)实际留在大辽境内的渤海人数应该是几万人左右而已,真可为是寥寥无几!
  对这12万渤海人的最终下落,《松漠纪闻》载“金人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蒙古军大屠杀重灾区),每徙不过数百家,至辛酉(1141年),尽驱以行,其人大怨”。1177年,金世宗完颜雍下诏禁止渤海男女婚娶沿用旧俗,也就是说强迫渤海人与女真人通婚。由上还可看出渤海遗民和女真人通婚则是1177年以后才发生的事,离女真国被全部屠杀灭亡(1215年)只相差38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倔强的渤海人能有多少人能与异族女真人同婚?更何况被金人迁移后的渤海人所居住的山东地区遭到蒙古军的大屠杀,在那场种族大屠杀中渤海人和女真人一起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中国人口数量巨降,“90%被屠杀,北方大地被杀得千里无人烟”(祥见《漫谈中国主流蒙元史专家如何巧妙地扭曲历史、及其严重危害》一文)。
  
  可见无论是高句丽人还是其继承者--渤海人最终都溶入了朝鲜民族当中,溶入女真人的几乎没有,完全可以忽略不记。因此无论是高句丽史还是渤海国史100%是属于朝鲜民族的历史,和中国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dengyi 回复日期:2005-11-11 09:47:04  回复  

  讲得好!支持,这样才是真正的历史观!!!!!!

作者:陕西龙王 回复日期:2005-11-11 09:47:50  回复  

  piao

作者:skyford 回复日期:2005-11-11 12:39:11  回复  

  作者:dengyi 回复日期:2005-11-11 09:47:04 
  
    讲得好!支持,这样才是真正的历史观!!!!!!
  ===============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住院不打针,不医药乎!
1# 七郎


真水无香
长篇大作,言之有理。用历史眼光看现在,不符合老祖宗的规矩;用现在眼光看历史,通通都是错误。不是说满清末年腐败极致,丢失大片国土,但是没有清军入关,恐怕中国现在不包括东北吧?世界上没有假设和但是,更没有后悔药。
呱唧呱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