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存点东西

琼林宴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宋史·乐志四》又载:“政和二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据载,辽也曾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在内果园或礼部,但也沿袭宋人,称之为“琼林宴”。 宋朝状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琼林宴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文天祥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这一点,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臣,就命阎立本绘画《二十四功臣图》於凌烟阁。   图画功臣於凌烟阁并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权也这麼干过。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廷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而唐朝的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陈大臣的长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於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恃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於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於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关於武将,他说:「於今名将惟李世绩、李道宗、薜万彻三人而已,世绩、道宗不能大胜,亦不能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这年李靖己七十四岁,在家养老,故评价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软文

顾名思义,软文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文字广告”。与硬广告相比,软文之所以叫做软文,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软”字,好似绵里藏针,收而不露,克敌于无形,等到你发现这是一篇软文的时候,你已经冷不丁地掉入了被精心设计过的“软文广告”陷阱。它追求的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如果说硬广告是外家的少林功夫;那么,软文则是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的武当拳法,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才是最有力的营销手段。
《白话版浪淘沙 你不来 我不老》 作者: 秋叶飞红
相见是从前,一笑嫣然。曾经美好的秋天。你说小枫都醉了,我说休看!
月缺不长圆,总爱凭栏。那些话儿对风言。万遍千回今未老,还似当年。

今天百度,偶然看见这个,感觉挺有意思,搜来存着。
闲话“夜雪访戴”(阅古偶得)


    王玉祥

  魏晋时代的士人,言行每每有异乎寻常而饶趣的,《世说新语》所载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就十分典型。
    这段文字说,那年王徽之弃官东归,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某夜适逢天降大雪,一梦醒来,忽生兴致,先是酌酒咏诗,开门望雪,继而更想入非非,要乘船去探访远居百余里之外的朋友戴逵。于是舟子凌寒弄篙,辛苦一宿,好容易载他抵得剡县(今浙江嵊县)的戴家门前,当时天已欲曙。可孰料这位王先生竟不登戴门,反令舟子返棹而回。真把人给弄懵了。请问其故,他答得如此轻松潇洒:“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按今天的意思来说,他已自求得了心理平衡,如此而已,谁还能再说什么?于是,自古至今,这个来自士大夫生活中的“访戴”就作为“访友”的同义语而时时出入文人墨客的话下笔端了。姑且避远就近,随意拈来,便有当代文坛名宿聂绀弩、荒芜诸公以“访戴”一典入诗之例在焉。荒芜诗云:“何当雪霁长安夜,独棹山阴访戴船。”聂绀弩诗云:“昔人访戴曾千里,今我家居戴自来。”显见这访戴轶事,早经传为风雅之谈了。这里,除了事情本身奇谲饶趣之外,更与所涉人物的身份有关,访者是书圣王羲之的三公子,是出身望族的名流,被访者亦为一时高蹈之士,非同等闲。所以,后世称“访友”为“访戴”,这既高抬了他人,又美称了自己。
    或曰,如此乖违常情之举,今日观之,疑为病态所致,何得反以风雅饶趣称之?愚谓不然。看人行事,总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才好。这王徽之生当东晋,其时士人所处政治环境虽已改观,但鲁迅先后所谓“魏晋风度”余绪尚在,士大夫们仍喜仿效当年的“竹林七贤”辈以行任性放达,尽管有时就不免露出些造作的痕迹,但此等行为终系社会环境使然,非个人偶然之为也。二则,这夜雪行船之举,倘以江南水乡自然环境而论,又着实是美妙非常,充满诗意的。试想,一水深碧,两岸洁白,长篙泠泠,扁舟历历,这般独擅的情韵,和谐的氛围,可是移时易地所能领略到的么?于是又想,倘若不是这样,而是让峨冠博带的王徽之改乘自行车、摩托车、小卧车或者别的什么现代交通工具,于雪夜、雨夜或风夜、月夜突至戴家门前兜上一遭,而后掉头归返,那将是如何地大煞风景而索然寡味呵!可是,看看这些年的银幕荧屏上,类似于此的古今杂烩、土洋乱掺的例子又确实不少,难怪看来看去,人们不免为之扫兴了。还是弄得客观点、协调点才好,当然,这需要真才实学,半瓶醋是不行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1月22日第七版)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

视思明:
释义: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道理:君子视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虚实。要么放弃了自我的标准,换得一时安稳,却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当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愿意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这样的君子,还是不错,至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那块天地。

听思聪:
释义: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道理:君子听思聪,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多想,要听得聪明。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那里千差万别,有的真实有的夸张,光是听人说,安能辨它真伪?君子要多听,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做一个好的语者。

色思温:
释义: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道理:君子色思温,谦谦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应该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要心怀宽广,有容乃大;要处变不惊,潇洒自如。有时候太激烈和明显的表情能瞬间转变周围的气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君子应该有比常人更大的气量,比常人更稳定的情绪。

貌思恭:
释义: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道理:君子貌思恭,要真诚待人,无论贵贱;懂得尊敬,也懂得谦卑,就像是玉一块,不如炭火那么炽热,不如冰水那么寒冷,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那些目空无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谦虚和恭敬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
s
言思忠:
释义: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道理:君子言思忠,要学会说话,懂得说话,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心忠诚,自己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只可惜,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事思敬:
释义: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道理: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疑思问:
释义: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道理:君子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学会提问,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要有提问的好奇心,才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发现问题,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使用工具以外,还有思考。人类在思考中进化了。

忿思难:
释义: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道理:君子忿思难,对于这个,我只能认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当然,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内的,不能因为需要做君子就让那些小人们得寸进尺。首先是要忍让,其次才是反击。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见得思义:
释义: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道理:君子见得思义,个人认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有的人见利忘义,看见即得好处,便忘记了自己还是人,可以牺牲别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1-8-2 17:57 编辑

【城隍庙】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在中国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设有城隍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出生于土地庙,所以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崇敬,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

所谓阴庙,在道教上来说,是指祭祀无主孤魂的庙。如城隍庙、东岳庙、阎罗王庙等,是祭祀阴界神明的庙,亦为神庙,并不是阴庙。[1]
为了自己,为了朋友,为了亲人,以防万一。请大家共同学习:安全锤的正确使用:2011年7月23日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当旅客准备逃生时,他们发现用破窗锤砸玻璃无效,即使用尽全力砸车窗玻璃也文斯未动,最后从车厢裂断处逃生。实际上,安全锤砸玻璃中间是砸不开的,要砸玻璃的四个角!!!请你把这条短信转发给周围的人,普及这个重要的知识 电梯下坠时怎么办? 有一天搭乘电梯,就遇上了电梯突然断电,虽然紧急供电系统几秒后就开始作用,可是电梯还是从13 楼迅速往下坠。 还好当时记起曾经看过电视教的, 赶 快把每一层楼的按键都按下, 好在电梯在五楼终于停止了... 真的有捡回一条命感觉 ! 当你面临生死一线间时,当下的你所做的每一个动作将决定你的生死与否。 生活中,难免会坐到电梯,但是,万一遇到电梯发生事故,迅速往下坠落时,你可能产生一个念头,站在电梯里随它吧! 可是今天 .... 我在电视的一个外国频道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节目。 其中,他们还请了专家示范 ..... 「电梯下坠时保护自己的最佳动作」 第一、 ( 不论有几层楼 ) 赶快把每一层楼的按键都按下。 第二、如果电梯内有手把,请一只手紧握手把。 第三、整个背部跟头部紧贴电梯内墙,呈一直线。 第四、膝盖呈弯曲姿势。 说明: 因为你不会知道它会何时着地,且坠落时很可能会全身骨折而死。 所以: 第一点是当紧急电源启动时,电梯可以马上停止继续下坠。 第二点是为了要固定你人所在的位子,以致于你不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摔伤。 第三点是为了要运用电梯墙壁作为脊椎的防护。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是因为韧带是唯一人体富含弹性的一个组织,所以借用膝盖弯曲来承受重击压力,比骨头来承受压力来的大。
三坟:《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伏羲八卦》!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二仪:指天地
三才:指刘孙曹
学习了 感谢落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表现人们对主观愿望不能改变客观事实的无奈,同时也在告诫人们当亲人健在的时候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报答、关心、孝顺他们,不要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才去后悔,一切也都晚了。
  句意为:当子女想起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而父母这时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起去赡养自己的父母的时候,而父母这时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话是孔子(皋鱼)说的,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清代《孔子集语》集录。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注释:
  原话当系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实误。
  此差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具体如下:
  【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译文】
  孔子外出。听到有哭声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传来之处,发现原来是皋鱼,他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路边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件事情做错了。年少时出外学习,游学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错;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放松忽略了侍奉国君的大事,这是第二错;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错。树枝被风吹了很久想静下来,但风却一直不停息,(树枝只得继续摇),(儿子被双亲供养了很长时间)想由自己供养双亲了,但双亲却没有等待儿子的供养就早早去世了。逝去了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被太阳暴烤枯槁而死。孔子说:“同学们你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学生就有十三个。
  【解析】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木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
  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按字面解释:树希望能够静止不动,但是风却不能停止。风吹不止,树也就无法静止。儿子长大了,希望能够奉养双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但二老却早已离世,使子女的心愿无法实现,留下了终生遗憾!
  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张爱玲最新经典爱情语录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你问我爱你值比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

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男人做错事,但是女人远兜远转地计划怎样做错事。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

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硕达无比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栓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但是,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他看着自己的皮肉,不像是自己在看,而像是自己之外的一个爱人,深深悲伤着,觉得他白糟蹋了自己。

女人还没得到自己的一份家业,自己的一份忧愁负担与喜乐,是常常有那种注意守侯的神情的。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

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2-1-25 20:37 编辑

《题宋学古九天玄女数自云其师钟尧臣得之襄城》   年代:宋 作者: 陆文圭

天九积阳数,玄女夫何为。
广陵亦健将,乃惑一用之。
彼术信诞谩,此遇尤希奇。
珍重柳下翁,仙隐未可知。
言天以人证,言数以理推。
守正死不避,居贞凶可移。
尧富与尧寿,此理始无私。
颜贫与颜夭,此性终无亏。
姑慎君子术,勿与老人期。

 《罢官後初还襄城弊居述怀十韵回寄洛中旧寮》 欧阳修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
  陋巷叩紫扉,迎候遥惊呼。
  儿童戏竹马,田里邀篮舆。
  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
  朝日飞雉雏,东皋新雨余。
  植杖望远林,行歌登故墟。
  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
  言谢洛杜友,因招洛中愚。
  马卿已倦客,严安犹献书。
  行矣方于役,岂能遂归欤。
  

先存者,等衙内翻译好了再读
这么多的精品,就等着水解了!
这么多的精品,就等着水解了!
秦朝2010 发表于 2012-1-25 20:56
折磨死他们,等解

《黍离》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繁茂貌。
  3.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4.行迈:行的复合词。
  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农学与农业史的考证
  “黍离”、“彼黍离离”,应是一种典型的比兴修辞。黍,是禾本科黍属的粮食作物,磨米加工后现称作黄米,比粟米(即小米)略大。黍在先秦时期是重要农作物,位列“五谷”、“六谷”(《吕氏春秋》)说法之列。《诗经•魏风》有脍炙人口的名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可见黍的重要性。黍是谷物中最耐旱、生长期最短的作物,后被粟、麦取代了主产粮食的地位。现在作为杂粮一种,在一些因为海拔、气候导致光热条件不足或者秋粮复种期短的地区种植。黍在植物形态上与其它谷物(麦子、粟、高粱、水稻等)的最大区别是谷穗不是密实成粗厚棒状,而散穗是向四周分开下垂(不很恰当的可以联想一下吊兰的样子)。因此在这里用于比兴人的离散。把“彼黍离离”译作“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显然不靠谱。
  可供对照的是,粟(谷子,小米)与狗尾草在植物分类学中都属于狗尾草属。狗尾草在城市空地随处可见的杂草,它的穗是厚实棒状高高顶生在苗株最高处。与黍的散穗差别极大。黍属散穗,粟属攒穗,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对此有考证。
文学常识
  选自《诗经•王风•黍离》。黍离是诗经里的一首,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作者不可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或《三百篇》。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做“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周颂”(31篇)、“商颂”(5篇)和“鲁颂”(4篇),共40篇。
  《诗经》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和“兴”,“赋”就是“敷陈其率而直言之”,铺成叙述;“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和暗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主旨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现作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1.迁都洛阳:《史记•周本纪》节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当政期间政局不稳,天灾不断,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多次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周平王将都城迁至雒邑。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黍、稷之辩:黍,《说文解字》禾属而黏者。黍子,一年生草本作物的子实,脱壳后俗称黄米。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宋朝以前,小米是五谷之长,到了宋朝,稻米取代小米为五谷之长,可见稷俗称栗,栗子脱壳后称为小米。综合考古成果和散在于古籍中的记载,东周时代,黍的主产区是西北地区,稷的主产区是中原地区。《王风•黍离》被诸多注家解释为:东周人行役路过镐京,见到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稷。他忧伤彷徨,“闵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这首诗,此说在旧说中最为通行。试问,两种不同产区的作物如何会种植在同一个地方,为何要种植在同一个地方,就是为了给诗者营造一个抒发悲悯之情的场景吗?甚为可笑。
  怎样正确解读《黍离》,接下来尝试用现代语言以散文的形式还原这首古诗词。
  黍离
  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离开了故都镐京,迁都到中原地区的雒邑,开始了东周时代。迁都后,思乡情绪在群臣中蔓延,周平王亦不例外,对故乡的眷恋时时困扰这他。为了排解郁闷周平王常常会在近臣的陪伴下到乡间游玩,路过田间看到绿幽幽的稷苗,不由地想起了西北的黍苗也该是这般的幽绿吧,平王放慢脚步,无精打采地走在田间,心中恍恍惚惚,仿佛这稷苗片刻间变成了黍苗,平王在田间徘徊:“谁能了解我此刻的心情,是谁令我背井离乡?”
  时间流逝,转眼间稷米已经抽穗,平王再次路过田间,看到这沉甸甸的稷穗,不由地想起西北的黍米也该是这般的饱满吧,平王的心被深深地刺痛,脚步散乱飘飘然仿佛回到了西北故乡:“谁能了解我此刻的心情,是谁毁了我的家园?”
  金秋时节,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平王望着这金灿灿的小米,不由地想起了西北的大黄米。此刻,平王的心里仿佛插进了千万芒刺,血液在体内奔腾,胸中的怨气急剧膨胀,再也无法控制的情感瞬间迸发,他的心在流血,他的泪在洗刷着屈辱:“苍天啊,是谁毁了我的王朝?”伴着血泪,平王凄惨地吟道: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主要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他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不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吗?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词语
  【词目】黍离(黍离)
  【拼音】shǔ lí
  【注音】ㄕㄨˇ ㄌㄧˊ
  【释义】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宋•柴望《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明•张煌言《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清•田兰芳《两堂问答》:“袁司马(袁可立)石仙堂,李当阳秋堂,为吾州二胜,远迩妇孺皆知之。近闻各失其所,拟为两堂问答,以写黍离之痛。”
学习了 感谢落花
雾霜凝 发表于 2011-10-21 17:56
不谢,好东西大家分享

《橘颂》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所作,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章》第八篇。《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橘颂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鄂教版语文八上写的是“类可任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翻译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

注释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徕服〕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受命不迁〕秉受自然的天性,不宜迁徙。受,承受。命,天命,这里指橘树的本性。
  (南国)南方。这两句诗说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南方是它的本质决定的。此专指楚国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素荣〕白色的花。荣,花。
  (纷其可喜)叶繁花多十分可爱。纷,繁茂的样子。其,语助词,无实义。这两句是说橘树叶繁花茂,十分可爱。
  〔曾枝〕层层枝叶。曾,通“层”,一层层,一重重。
  〔剡(yǎn)棘〕尖利的刺。剡,锐利。棘,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精色〕果实的外皮色泽纯净。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
  〔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
  〔姱(kuā)〕美好。
  〔嗟〕赞叹词。
  〔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秉德}保持好品德.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
  〔梗〕正直。
  〔可师长〕可以为人师表。
  〔像〕榜样。
  (置以为像)树立作为榜样
  (梗其有理)梗直坚强而坚持真理

简析
  《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诗人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二、文章脉络
  全诗可分为两节。
  第一节(开头至“姱而不丑兮”),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本节虽然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却透出诗人对“嘉树”的赞美之情。
  根…………深(坚定不移)
  叶…………绿(生机勃勃)
  花…………素(蓬勃开放)
  枝…………曾(叶繁叶茂)
  棘…………剡(防范侵害)
  果…………形抟、色精、内白(无私奉献)
  第二节(“嗟尔幼志”至文末),诗人热情讴歌橘内在的精神品质。
  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有其理
  三、写作方法
  (1)据有关资料显示,《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在《九章》中,《橘颂》的内容与风格都比较特殊,毫无失意的悲愤情绪,情调十分开朗乐观。作者托物言志,巧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也和遭馋被废、不改操守的作者叠印在一起。这样既沟通了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营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这种借咏物来寄志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给后代以积极影响。
  (2)就诗歌写作的艺术技巧而言,《橘颂》全用四字句,间以“兮”字做衬。这种句式,简朴而有节奏感,适合于表现青春进取的内容,将诗人对橘树所象征的精神追捧宣泄得淋漓尽致,感情汹涌奔泻,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诗”的开山之作。“兮”字放于句尾,说明诗人创造的楚辞体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
编辑本段背景知识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彩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诗言志,可惜偶不会
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2-2-7 09:56 编辑

今天看到个牛人,一个忆江南就写了十四部的韵,收来留存
作者:弦断风流绝
忆江南,       相逢,一部
玲珑巧,恰与子相逢。几许盈盈于刹那,席间淡淡不期中,浅笑染桃红。
忆江南,       钟情,二部
清风许,帘外月依窗。把臂同游惟绻缱,与君长卧胜鸳鸯,红结好成双。
忆江南,        相思,三部
从别后,心事与谁知? 慢挑灯花耽小字,懒开菱镜扫娥眉,南雁转来迟。
忆江南,        长忆,四部
樽前曲,对影几何如?芸阁不惟花弄玉,兰庭空有雁捎书,遥忆是当初。
忆江南,        怅惘,五部
长歌外,云水是天涯。小月似钩提线柳,晚山如黛近帘阶,客子老秦淮。
忆江南,        心事,六部
回眸处,心事了无尘。素手调琴强巧笑,黄花对镜懒痴颦,清泪两行真。
忆江南,        对影,七部
明月夜,对影立琼轩。我有柔肠千万缕,偏无好梦一生缘,憔悴两无言。
忆江南,        听雨,八部
漫长夜,细雨打芭蕉。明早绿肥红瘦损,无心云鬓玉鬟娇,懒起弄吹箫。
忆江南,        梦江南,九部
重寻梦,梦里荡菱歌。杨柳一帘勾曼妙,芰荷十里舞婆娑,鸥鹭点清波。
忆江南,        思故乡,十部
愁难遣,一梦到天涯。无限云山扬牧笛,几回秋水绕人家,醉看夕阳斜。
忆江南,        乱弹琴,十一部
心情好,纤巧弄银筝。勾起穿帘双燕闹,弹将入户客人惊,楼外晓云轻。
忆江南,        对镜,十二部
菱花镜,巧笑自风流。点点桃红飞玉靥,盈盈秋水剪双眸,夫复更何求。
忆江南,        同心,十三部
神仙好,不若结同心。白发从容凭一诺,青衫磊落值千金,执手到如今。
忆江南,         忆江南,十四部
长相忆,最忆是江南。芳草年年吹绿满,夭桃瓣瓣染红酣,柳色翠纤纤。
啊!天啊!我倒啦!该天头脑清晰时再来看吧!
Enjoy Yourself!
啊!天啊!我倒啦!该天头脑清晰时再来看吧!
Julia 发表于 2012-2-6 13:15
小朱也来个十四韵?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足惜,表示出了对认定的信仰追求之迫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广泛的学习而又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的提问而又能深刻的思考;仁义就在其中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