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姑射轩始读书  六岁未能入学,父亲从外地回来捎回一本看图识字,俩月功夫滚瓜烂熟。时乡下书少,姑射轩平生读第二本书竟是祖父的《说岳演义全传》,因读之甚久,可将喜爱之章节一字不漏背出。一时全村惊愕:六龄童便如此,他日岂可限量?东汉太中大夫陈韪语孔文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北海未中其谶语,吾中矣。
四大名著  童稚时闻祖母言: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得个相思病。及长又闻: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13# 青青子衿


本人向自喻饭桶,看来要低调一些才是。

水中月 发表于 2012-6-10 20:20
人上有人,妞终于知道自己身上也有人了
割麦  今年的小麦还没觉得开始,就快要割完了。工业化的发展,使大型割麦机代替了往日的人工,省事是省事了,却完全没了当年割麦的感觉。7岁以前,我一直在乡下生活,麦忙时节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其实麦收对于大人来说比较复杂,有希望,有忙碌,有自豪。。。。然而对于孩童来说,更多的是乐趣。

收麦前要糙场。糙场时由骡子拉着一个石磙顺着地转,把地碾平压实。然后石磙后面再缀以树枝,为防止轻飘,树枝上再压个石板,称做“落簸”。糙场及碾麦时,我就爱坐在“落簸”上瞎转。

场糙好了,就该收麦,我缠着母亲也要割麦,谁知一镰一下,小腿迎面骨上便见了红。麦收是一场烟尘弥漫的战争。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是脏乎乎的,汗水合着灰尘往下流,吐一口痰,黑色的;擤一下鼻子,仍然是黑色的。麦收完后,要用架子车把小麦拉到打麦场,为了防止小麦在途中脱落,一是不能用牲口拉,二是车上要坐个人压车。当时我总是自告奋勇,然后赤身上车,浑然不怕麦芒如针。

打完麦后,要把麦秸垛起来,垛的时候还是需要有人站在垛上压着,并把扔上去的麦秸摆放好。见邻垛有大龄童在垛上中间留一窝坑,和我藏猫猫煞是好玩,遂效而仿之。
姑射轩无好作品  某杂志约以专栏书法,余心惮。既往付诸纸媒者,均丑陋狰狞,较平时之作亦多有不如。昨日契期至,今晨始发。实作品仍未颔然。想来此皆命中注定。继虑未印之纸媒者,均亦不堪。
竹堂重生死  近来多失眠,竹堂新著《村里的事》因此两天便读完。书中写人物生活,必先言死。《祖父》开头便说“我祖父叫孟庆生,1976年去世”,结尾又言“我爷爷的周年是二月初一”;《送别》开头:“我本来兄弟三人,大哥二哥早殇,父亲逝去,出殡时,就剩我一个儿子送他了”。结尾道“父亲去的那天晚上,下了雪”;《父亲与塾师》开头:“父亲已经谢世一年有余,满七之后,我再没有到过他的坟前,不知道他的坟上生草没”。《郭丙寅》开头“郭丙寅死了多少年了,我也记不清了”,结尾又写死之细节“忽然有一天,听说他死了,是自杀,在墙上置一滑轮,绳子连着脚和脖子,换了干净的衣服躺在床上,脚一蹬,就到了西天。这种物理原理他没学过,纯粹是生而知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生死本由命,自然规律,竹堂却将死看得重。

有《二哥》篇什,写死令人鼻酸“家人听说二哥流宕在长葛,让我回校时顺路去找。我去了,在街上转了大半天,看到蓬头垢面浑身漆黑的人,就赶紧凑上去。没有找到他。1987年我到朱仙镇找到了他的坟。坟很小,堆着一些红砖。他最后是在附近的一个砖窑为人扛活的,人家管他一碗饭吃。今天又去,坟没有了。”
看老掌柜的笔记后感觉俺得去读一下中学,补补语文才行。
睡着说话不腰疼
文人  昨夜有闻,尝有文人问于听雨楼曰:偌襄之大,孰能名传后世。听雨楼答曰:郭君。文人面现不悦。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2-6-9 20:09
听雨楼今语余曰,“郭君”二字应更为“惟郭君耳”。
求姑射轩解
爱生至极,进而爱群
游戏  竹堂《寒窗》记一游戏,曰“雉鸡翎”,余儿时常玩,而今已淡忘无迹。其实乡下童年的游戏颇多,皆如浮云飘过。看完此篇始忆起,记之:
“雉鸡翎”的玩法是,甲乙两队,各自手挽手对面站着,由一方开始唱:
雉鸡翎
砍大刀
您那院儿里由俺挑
挑住谁
挑王魁
王魁没在家
挑您姊妹仨
俺姊妹仨搁家烙馍哩
挑您那做活哩

×××
被喊住名字的人,就奋力向敌阵冲过去。撞开了,俘虏一个人;撞不开,被人俘虏。这种游戏不知是什么时间传下来的,现在看来,与古代征兵、战伐十分相似。
求姑射轩解
芸芸 发表于 2012-6-11 21:17
答案就在《南华经》
英语 今日刚进家门,遭小青青考: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头一个字母组成什么词?答曰:family。又考:family什么意思?答:家庭。其实想来挺有意思: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就是幸福的家庭。
记得高中结业考英语,余约略15分钟答完题便全年级第一个交卷,然后弄了一个全年级唯一一个满分。而今英语却什么都不会了。油然而生慕古情绪:古人干什么就学什么,而今人学什么十之八九不干什么。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就是这样被制度掠走了。
三年两载  姑射轩学书无老师,属游击队员,或谓野狐禅,全凭自悟。学米南宫之《蜀素》,“千”字仅三划,费时三年始明其笔法;又有刂,两笔费时两载。
《蜀素帖》   蜀素乃北宋时蜀地所造之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有乌丝栏,制作考究。因其纹罗粗糙,吸水性弱,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余学米南宫《蜀素帖》经年,愈觉其“狮子搏象”与己秉性、体质相违。
月下披云啸一声  昔日看海南出版社《禅的故事》,有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组诗,颇喜其二,今搜而记之: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秦园主亦当效仿,不可固辞也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2-6-10 19:43
观老掌柜姑射轩笔记,字精,意足,言简,意骇,颇具古风,愧不如也,不想固辞,不过最好,还是以作好打油诗,搞活撞坊,为要事吧!
看老掌柜的笔记后感觉俺得去读一下中学,补补语文才行。
水中月 发表于 2012-6-11 14:27
知错能改,知耻能勇,知锅能妞,善莫大焉,阿弥陀佛
三年两载  姑射轩学书无老师,属游击队员,或谓野狐禅,全凭自悟。学米南宫之《蜀素》,“千”字仅三划,费时三年始明其笔法;又有刂,两笔费时两载。 ...
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2-6-11 22:10
求姑射轩的“千”字
顺逆  笔法很复杂,然而却是书法练习的核心。历代有关笔法的论述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读来不胜其烦,运用起来不知所踪。加之唐前之论惯用比喻,诸如“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如今城市人几多用锥划过沙,几多见过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更有几多人折过钗股,甚而见过钗股?即使上述皆明,又受制于秉赋,如此天机又有几个能参悟得透?

后世种种,虽无此弊,又名目苛细,让人无从下手,顿生困惑。曾于网络见某君(因转载过多,已淹其名姓)提“顺逆”二字,即时敬然,试运用,如鱼得水,而今获益颇多。顺逆,至哉,合阴阳之理,总而挈纲,意理明晰,直达大道,用之涵盖甚广,实笔法之精髓所在。
聪蔽  闻石头索“千”字,心惴惴然不敢应。世间两种人不得书法妙境,即聪者与愚者。聪者一看即会,一学即懂,手下功夫便少些真章;愚者乏天机,难悟妙理,终难成圣果。吾非聪,却有聪者之懒,虽心悟“千”之笔意,却难传于手;吾非愚,却蒙愚者之蔽,难窥书法妙境。自怜评曰:难堪尴尬之人。
返回列表